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志敏教学实录——《我不怕鬼》

贾志敏教学实录——《我不怕鬼》

贾志敏教学实录——《我不怕鬼》执教贾志敏五(2)班 2007年11月11日第一课时师: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说做人要老老实实,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写字要认认真具。

做人老实也好,写字认真也好,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生短暂,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

于是我就写字认真了,读书刻苦了,今天就成为一个光荣的小学老师。

下面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老师怎么把这个字写工整,写漂亮的。

师:撇,竖,横折,这里要顿一顿,然后一横封口,一撇要长一点,最关键是的是竖弯钩,撇折点。

念什么?生:鬼。

师:声音要响,口齿要清。

生读。

一起读。

师:集体读要轻,短促一点。

师:数数看,几笔?生:9画。

师:谁再来说,我问的是鬼字有几笔。

生:鬼字有9笔。

师:两个小朋友答案一样的,但我显然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回答完整,是对老师的尊重。

如果用部首查字法,要找到这个字,查什么?生:查“鬼”部。

师:对了,如果查“撇”就不对了。

跟老师一起念。

鬼,见过吗?生:没。

师:没见过,怎么会有这个字?原来,当人们对一种自然现象,打雷啊,刮风啊,地震啊,海啸啊……不清楚的时候,他们误以为,世界上有个神仙在主宰着一切,人活着做好事一生,死了以后,上天堂成仙;做坏事,下地狱做鬼。

听说鬼的品种有很多,大头鬼,小头鬼……鬼的面目很狰狞,于是许多人都怕鬼。

(板书:怕)师:这是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有鬼,他们――(板书:不。

)(指“不怕鬼”)今天要学的就是一个不怕鬼的人,(板书:我。

)谁来读一读:我不怕鬼。

生读。

师:一起念,读的时候轻一点。

生读。

师:“我”是谁?大家看屏幕。

生:鲁迅。

师:你们对鲁迅了解吗?了解的说说。

生:他曾经用自己笔下的作文和日本人作斗争。

师:不是和日本人,是和反动的,封建的势力,他和日本人倒是好朋友。

生:鲁迅用自己的笔,写出什么有名的文章,有一本书,叫《阿Q正传》。

师:你的知识很渊博,别人不知道的你都知道,《阿Q正传》不是书,是一篇文章。

生:他写过杂文叫《野草》。

生: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祝福》。

生:鲁迅好像不是他的真名。

师:那真名叫什么生:好像叫叶树人。

师:你说的很好,因为不知道,加了一个“好像”,他不叫叶树人,叫周树人。

生:鲁迅在1881年出生,在1936年去世。

生:鲁迅一共活了55岁。

师:如果用“活了”,应该是55年。

如果用“岁”,那应该是“鲁迅55岁才去世”。

生: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成语,像学富五车可以形容鲁迅。

师:我们学过一首诗来形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你知识总是很丰富,但总是不太准确,那是鲁迅写的,上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下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周家有弟兄三个,他是老大,老二叫周作人,老三叫周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小时候读过私塾,在1902年到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回国以后不当医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毛泽东称他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这篇文章是鲁迅从日本回来不久,在他的故乡绍兴发生的一件事,是他不怕鬼的故事。

讲什么,听老师读一遍。

这个小朋友最好,老师说把课本打开,他就马上坐好,这个小朋友坐得第二个好,能坐正,听老师把课文念一遍,看看他是怎么写这件事的。

师读课文。

师: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老师在读的时候,我注意到每个小朋友听、看的姿势,人要坐正,这个小朋友坐得很正;人要做直,这个小朋友坐得很直;书本和眼睛要保持一尺的距离,这个小朋友做得很好。

课文里有12个生字,你能不能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好。

上面一行,六个字,谁来读。

不举个手的小朋友是不正常的,拼音都不会念。

读的时候,先读拼音,再读字。

生读:坟耽鳞栉杂横幻介距蒂裳盗师:很好,谁能把两行一起读好。

师依次提醒:前鼻音,前鼻音,前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第四声,第四声,第四声,第四声,翘舌音,轻声,翘舌音。

师:一起读,声音轻一点。

生读。

师:很好,会读了,注意“幻”字,这个“幻”字写起来,小朋友不会写错,但十个有九个小朋友写不好看,大家看是不是这样写的,左边这样,右边这样,不好看。

字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就像你们校园漂漂亮亮的。

怎么写好呢,左边写得扁一点,右边这一笔不能写得长,要这样,右边等一等,顿一下,右边是这样的,(画笔画图)自己写。

师评价:人聪明字也漂亮,人漂亮字也漂亮。

师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没有拼音了,会读吗?生读。

师:看三个词组,会读吗?鳞次栉比毫不介意,原形毕露师:不举手,说明这个小朋友智力发育不健全。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连着一块儿读。

生齐读。

师:“鳞”什么意思?看偏旁就知道了。

生:像鱼鳞一样,生:像鱼鳞一样地排列着。

师:鳞就是鱼鳞。

那么栉呢?生:就是梳子。

师:他说对了一半,看见老师手里拿着梳子就是梳子?生:是梳子上面的刺。

师:“次”,“比”的意思是挨着。

就是像鱼鳞,像木梳上的齿一样,紧紧地挨着,一般形容高大的建筑物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师:第二个,毫不介意的毫。

生:丝毫。

师:那“毫不介意”的意思是?生:丝毫不介意。

师:第三个呢?生:露就是显露。

师:说对了,但不准,是哪种显露?生:暴露。

师:那么“原形毕露”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指原形已经暴露出来了。

师:说对了一点,谁再来用口语话说。

生:就是原来的样子暴露出来了。

师:是的,原来的真面目终于暴露出来了。

一起读。

生读。

师:字会念了,难写的字会写了,词会读了。

下来,读课文,你读的时候,老师走到你身边来,看谁会读。

生自读。

师板:1、**说:“”2、“”**说“”3、“”**说师:在每个小节前面加一个阿拉伯数字,看谁加得好。

师:大家看到三个小朋友站起来了,你们在读,我在仔细看,这小孩怪不得姿势那么丰富,他读的时候很投入,表情很丰富,有动作。

你们中会读的不多,这个小朋友会读,他是整句地读。

他读得好,这个小朋友音色特别好。

师:课文一共几个小节?生:11个。

师:随便你挑哪一个小节,但是要告诉大家,我读的是哪个小节。

生:我读第5小节。

师:“荒凉冷落”读得慢,说明他这句话会读。

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鼓掌呀,读得那么好,不容易。

谁再来?生:我读第7小节。

生读。

师:这个“忽然”轻一点。

生读。

师: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我简直不敢叫第三个了。

生:我读第6小节。

师:这个“这”你看她处理得多好。

生读。

师:好极了。

生读:我读第10小节。

师:你读得不错,但说实在,你和前面三个同学还有相当的距离,好好学。

生:刚才的同学读倒数第2小节,我读正数第2小节。

师:这不是废话,你就说读第2小节。

生读。

师:你读得真投入,读老太太的话,你就像老太太。

师: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展开情节的,里面写到人物语言的很多,你找到了吗?找到就告诉大家你读的在第几节。

生:我读的在第3小节。

生读。

生:我读的在第2小节。

师:我读的写人物语言的在第2小节。

生读。

生:我读的在第11小节。

师:你看他说的多准确,在11小节。

生读。

师:大家看黑板,小朋友说这“说”后面就是冒号,引号,真是这样吗?我这里有三种说,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放到后面去了,这三个“说”后面,谁来给他标上正确的标点。

别以为“说”后面就是冒号引号。

生标:第一个冒号,第二个冒号,第三个句号,对不对,谁来纠正。

生修改。

师:提示语在前,冒号引号,起提示作用,说的是后面的话,提示语在中间,这个说后面不是冒号了,而是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作用,提示语在后面,表示结束,句号。

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要有变化啊,这样变化,文章就生动了。

大家来找一找,第一种形式在第几节。

生:第一种形式在第2小节。

生读。

师:还有吗,第一种。

生:第一种形式还出现在第11小节。

生读。

师:这个说后面是不是冒号,对的。

师:第二种形式有吗?生:第二种形式在第3小节。

生读。

师: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能不看的就不看。

师指黑板。

生齐读。

师:把这句话变成这样的形式(第一种),再读原来的。

(指第三种)一起读。

生读。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生动多变了。

文章既然写鬼,那么文章写鬼的模样的句子找出来。

生:写鬼的模样的在第7节。

师:第7节里面有鬼,听着。

生读。

生:鲁迅见那个白影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鬼”。

师:还有吗?生:描写鬼的句子在第9小节。

等他走到那个白影旁边,白影忽然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在一个坟堆上。

师:还有吗?生:鲁迅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还有。

生:还在第7小节,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蚁,再仔细一看,那白影一晃不见了。

师:真好,我就喜欢你,哪个小朋友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读出来。

生:第一次,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蚁,再仔细一看,那白影一晃不见了。

师: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呢?生:鲁迅见那个白影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鬼”。

师:越来越可怕了,第三次?生:等他走到那个白影旁边,白影忽然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在一个坟堆上。

师:第四次有吗?生:鲁迅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一起读课题。

生读:我不怕鬼。

师: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学到这里,有几个小朋友给我印象很深,这个小朋友说了很多,不怕说错。

这个小朋友很沉稳,他说话慢条斯理,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好。

我们休息十分钟,呆会再学习。

第二课时师:我喜欢这个孩子的眼睛,眼睛看着别人,代表你对别人的尊重。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读得越来越好,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篇。

生读。

师:轻一点。

生读。

师:再来。

生齐读。

师:看看老师把课题写对了吗?生:没有。

没有引号。

师:引号给忘了加,课题上有个引号,老师忘了加,一节课40分钟,怎么没有人提出,老师把课题写错了。

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生:因为课题是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命题的,那句话在第3小节。

“伯母,”鲁迅微微一笑说,“我不怕鬼。

”师:他读得真好。

我把那句话再重复一下,课题是课文中的一句话,那句话在第3小节。

所以,借用别人的话要加引号。

再读。

生读。

师:这篇课文,我们读了多次,讲什么?有两句话,六个空格,第一个会填吗?填什么?出示:夜( )了,( )在返城的路上,经过( )。

忽然,他发现( )就( ),定神一看,原来是( )。

师:“夜深了”,这个“深”字,老师写三点水都是这样写的,但这样写就很难看,怎样把三点水写好,关键在第二点,第二点要写到外面来。

这样这个字就写得饱满了。

师板书:成了一个圆了,就好看了。

三点水,写深,写一遍。

师:“深”在字典上有12种解释,我把前三个讲一讲,你看看是哪个。

第一个,相对于浅。

游泳到浅水区,到深水区。

第二个讲内容深奥,这本书太深了,我不能看。

第三种表示时间很晚,这里的夜深了,是第几种?生:应该是第3种。

师:从课文里找根据,在第几节?生:在第2节,有一天晚上,鲁迅到朋友家里去谈天,不知不觉谈到了深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