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会理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会理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会理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洛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

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做得更好。

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时代的文章。

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

”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己的书里有《宣汉》篇。

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者,其原因有两点可说。

就第一点说,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

“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是一个人之“所闻世”。

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贵古而贱今。

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

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

高年是有经验的人。

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

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

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

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

而其新又不只是个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

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至少是不一定可用。

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了。

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也。

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理由。

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在是很少的了。

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

凡中国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

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

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

就第一点说,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

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贱近。

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以在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

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

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

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

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不尽合于他的理想。

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

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

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

如其大体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

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详的。

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 . 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C . 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D .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B .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C .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

D . 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也不是工业社会后才有,比如中国就有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 . 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 . 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 . 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

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

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

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

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

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

”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蜀平,延孝功为多。

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

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

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

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

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

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

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

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

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摘自《新五代史》【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乃以百骑奔于唐以:凭借B . 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C . 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D . 知友谦被难被:遭受(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B . 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C . 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D . 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 . 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 . 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 . 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②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3. (10分) (2016高一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沈佳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4. (6分) (2019高二上·承德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在《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老人与孩子)的精神状态:“________,________”(3)《饮酒》主旨句/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7高二上·湖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鲁(节选)宗璞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

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

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

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

”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

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

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