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 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 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
孔林
孔子墓地
.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8、思而不学则殆(dài) 9、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10、曲肱(gōng)而枕之 11、博学而笃(dǔ)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主旨】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 废其一。
.
第六则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 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和从远方来,不也 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 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
分析文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 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 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第五则
以学习为快乐
.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分析文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 上的浮云一样。”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
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
了?”
.
【本章主旨】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 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
会超出规矩。
.
【本章主旨】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 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要有乐 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 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学习态度:
.
【本章主旨】 这一章主要谈了什么?
第一句讲: 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 个人修养
.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论语》十二章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 思想。
2.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 句。
.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
思想家之一。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 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 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 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 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 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 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
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 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本章主旨】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 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
孔子
❖ 孔子 (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 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 “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 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 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 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 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 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
❖启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 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