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6日在龙口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龙口市市长李永乐一、“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的回顾“十一五”是历经考验、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中共龙口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齐心协力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在困境中取得了新成绩、续写了新篇章。
——这五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80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3%,人均达到10.7万元。
完成境内财政总收入1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3倍和3.1倍,年均分别增长27%和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0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7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5%。
2010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73亿元和323亿元,均是2005年的2.6倍。
——这五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2:64.1:29.7调整为3.6:64.8:31.6。
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0亿元,利税20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和2.2倍,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7%。
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900亿元,其中技改投入近400亿元。
高端铝合金产业园、大型轮式装载机等一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项目开工建设,铝制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化工建材、纺织皮革、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8%;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新增74户,总数达到149户。
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处,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户;新认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1户;龙口铝及铝合金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6%提高到44%;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新增35件、省级以上名牌新增37个,总数分别达到52件和43个;2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9家燃煤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十一五”节能目标如期完成,减排目标提前2年实现。
服务业持续做大做强。
滨海旅游度假区、省级煤炭储备配送基地一期、永晖选煤、利群购物广场及步行街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博商购物广场、振华商厦扩建和南山旅游景区二期、三期等项目建成运营,服务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7.5%;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年均增长21%;龙口港货物吞吐量达到创纪录的5030万吨,是2005年的3倍。
农业生产稳定提高。
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五年累计34亿元。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通过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4个和101个,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农产品出口2.7亿美元,五年累计12亿美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84亿元,是2005年2.4倍。
——这五年,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改制重组困难企业5户,市属国有集体企业解困工作取得新进展。
行政、农村、医药卫生、林权等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新增上市公司4户,五年累计募集资金130亿元,另有1户企业已“过会”。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2010年完成外贸进出口2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19%;五年累计注册外资9.6亿美元,到账外资3.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16亿元。
人口岛群工程获批开建。
——这五年,城乡建设统筹推进,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建成区由2005年的57平方公里扩展到1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3.8%提高到58.8%。
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修编。
东城、西城、新区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9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道路36条,完成旧城旧村改造近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管道天然气用户达到3.5万户;村镇建设五年累计投入40亿元,完成整体搬迁改造项目24个;以优惠的政策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工14个社区,涉及19个村、7670户,开工面积44万平方米。
交通设施日臻完善。
通港铁路投入运营,国辅烟汕线龙口段如期通车,疏港高速公路龙口段已经开工,龙青高速公路和龙烟铁路龙口段前期工作按计划进行;五年累计新建、改造干线公路和县乡路177公里,硬化农村公路123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14公里。
龙口港新建成泊位9个,其中10万吨级泊位5个,主航道提升至5万和10万吨级。
五年完成水利设施投入8.5亿元,引黄调水龙口段工程具备通水条件,新区中心水厂建成投用,王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北邢家水库除险加固按期完工,64座小型水库全部消除病险状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37个村、19.3万农村人口。
城乡生态持续改善。
泳汶河纳污、绛水河与矫家河下游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及凤凰山垃圾处理场升级改造等工程完成预期目标,全市农村垃圾实现集中收集;五年新植各类苗木25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2万亩,林木覆盖率由47.5%提高到54.3%;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镇增加到8个,高标准打造绿化示范村20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4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市连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三块金牌,节水城已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环保城和园林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7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2.5%。
每年完成十件惠民利群实事,逐步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年累计投入就业扶持资金70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企业最低工资、职工基本医疗、生育医疗补助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民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及新农合报销标准均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保人数达到6万人,参保率达到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2万人,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近10万名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全部领取了基础养老金,年发放额6000多万元。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五年累计发放低保金9100多万元。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6%,五年累计发放五保资金2800多万元。
2008年起为全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津贴,累计3400多万元。
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五年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622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7.3万人次。
连年提高优抚金发放标准,五年累计发放1.2亿元。
健全完善了义务教育段经费保障机制,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五年共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4700多万元。
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建和改扩建校舍26万平方米;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43万人,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达到100%;五年累计投入市镇两级医院发展资金1.7亿元;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37处,全市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无缝隙覆盖。
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实现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单张处方价格降幅达64%。
——这五年,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加强,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法治化管理不断加强。
五年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委员提案958件,办结率达到100%。
坚持民主决策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提速增效、重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全面加强廉政建设,维护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
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群众工作统领稳定工作的体制机制运行良好,社会矛盾得到合理化解,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强化率先发展基础、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攻坚阶段。
当前,龙口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前瞻的战略思维,科学定位,精心谋划,踏实苦干,努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追求、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强力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重要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文明程度,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龙口”,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建设富强新龙口。
按照“四个第一”的总要求,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环渤海重要港口物流基地、胶东半岛区域性商贸中心和一流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坚持“好”字优先、以强取胜,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巩固扩大已有优势,培育增创新的优势,重力突破薄弱环节,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各个领域高标定位、积极作为、奋勇争先。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2万元和2万元以上;确保综合经济实力全省领先、在全国位次有所前移。
(二)坚决打好“转”“调”攻坚战,建设活力新龙口。
抓住并用好山东省实施“三区”战略的重大机遇,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和服务产业跨越“三大工程”,构筑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龙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狠抓节能减排,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水平实施对外开放,着力突破招大引强工作,不断优化投资和进出口结构,健全引导消费的长效机制,形成内需主导、“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加快“以港兴市”步伐,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力争提前实现现代化亿吨强港目标;推动“五大城市组团”融合发展,“四大经济板块”加速对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坚持陆海统筹、集约用海,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人工岛群规划建设,努力建设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与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