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襄垣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襄垣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襄垣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6月13日在襄垣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代县长黄福喜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就《襄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说明,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在挑战中奋进、在创新中跨越的五年。

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部署,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投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1.94亿元,年均增长17.95%。

2010年,生产总值200.6亿元,是2005年的3.8倍;财政总收入30亿元,是2005年的4.1倍;其他指标也都大幅增长。

在全省2010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发展指数排名第3,发展水平排名第7。

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行列。

被评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每年建设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农建工程,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亿斤左右。

重点培育的东宝薯业、阁老醋业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特别是2010年,将调产方向定位在设施农业上,建成蔬菜园区30个,总面积达到3000亩,亩均收入达到9500元,并同步建成育苗、冷库等配套企业,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狠抓矿井扩能改造,平均回采率由30%左右提升到75%以上。

着力调整工业结构,建设了一批循环经济和非煤科技型项目。

其中襄矿集团投资45亿元,建成煤矸石发电、金属镁、聚氯乙烯、粉煤灰制砖等10多个项目,成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建成金威、客都、鸿源三大超市和北关建材等10多个专业市场,发展4个县级配送中心、10个乡镇超市、290多个村级便民连锁店,形成了城乡市场流通网络。

组建财信担保公司和弘垣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新旅游开发机制,将仙堂山景区开发权整体移交给金鑫集团,由政府投资转向社会投资,旅游开发走上快车道。

——县城面貌大为改观打通了迎宾东西街等9条街道,改造了长兴路等6条主干线,形成“六纵六横”道路框架,建城区面积由9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

建成立交桥、体育馆、华襄绿苑、东湖农耕文化园等亮点工程,县城品位明显提升。

建设了客运中心、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管网改造等工程,县城功能逐步完善。

持续整治县城秩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下良镇被评为全省园林城镇、全省文化旅游名镇。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累计绿化8万多亩,新增林木绿化率4.5个百分点。

县城绿地率达到41.6%,比2005年增加26.7个百分点。

加强节能减排,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指导有关企业完善了环保设施。

县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6天,比2005年增加232天。

荣获“全省园林县城”、“全省环保模范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等称号。

——发展条件不断改善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123所、乡镇卫生院及分院20所、村卫生室323所,高标准建成迎宾幼儿园、西关小学和县医院住院大楼、妇幼院,教育、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56处,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村通水泥(油)路34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36公里,打通出境路6 条61公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257个行政村、1.5万余户;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全覆盖”任务。

建成6个乡镇文化站和一批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发展户用沼气5510户。

尤其是地质灾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年整理土地2000亩、搬迁1300余户、补偿500余户。

通讯、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有效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注重科普宣传、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去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48名,其中研究生98名。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手工挂面等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千年古县”称号。

人民武装工作扎实推进,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

人口与计生工作不断加强,自增率每年控制在4‰以内。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妇女、儿童、体育、统计、老龄、档案、县志、气象、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安全事故明显下降,矛调工作扎实有效,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平安襄垣”创建活动持续引深。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6元,年均分别递增15.4 %和11.3 %。

社保体系日趋完善,“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86 %和99 %,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成乡镇敬老院11所,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9%。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5平米和41.4平米;冰箱、彩电等日用家电基本普及,移动电话户均2部、小汽车百户拥有18辆……全县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主动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虚心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依法行政,完成“五五”普法。

强化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襄垣变化日新月异,发展成就可圈可点。

特别是县城建设有力度、有规模、有品位,拉开了城市框架,彰显了生态魅力,体现了人文精神,开创了城市发展新纪元;仙堂山景区开发大手笔、大投入、大推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打造了特色旅游新亮点;设施农业发展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区域化种植,产业化运行,全方位扶持,找准了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托起了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如此等等,都在襄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一五”辉煌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必须坚决执行县委决策,自觉做到依法行政,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襄垣化”。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从而凝聚发展合力,把襄垣人民争强好胜、勇于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

三是必须突出项目建设,以项目大建设,促进经济大发展,带动社会大进步。

四是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改进作风不懈怠,狠抓落实不松劲,为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归根结底,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这既是过去五年的实践总结,也是今后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和参与襄垣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一是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一煤独大”,致使转型跨越面临产业发展惯性和内在动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二是支撑“十二五”翻番的优质项目储备不足,对外合作有待加强;三是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农村居住分散,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有待提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五是少数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对此,县政府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二五”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转型跨越的攻坚阶段。

根据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率先翻番为目标,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六化”战略,努力建设全省一流的煤化工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上党北部物流集散基地,力争进入全省转型发展先进县、设施农业先进县、生态建设先进县、文化名县和旅游强县行列,打造文明、富裕、秀美、和谐的新襄垣。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使全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

(一)推进工业新型化,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按照“园区化、多元化、集团化”的思路,狠抓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煤炭及煤化工循环集聚区,实现经济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

在园区化发展上,重点抓好富阳循环经济、虒亭煤化工、下良煤气电、王桥资源综合利用四大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用地指标向园区集中,停产关闭企业土地向园区置换,引进和新上地面项目向园区聚集,财政每年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低于1个亿,鼓励社会各界有偿参与园区设施建设,打造成招商引资和转型发展的大平台。

在多元化发展上,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上项;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强对外合作,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和合作(外资)经济的比重,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

在集团化发展上,指导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支持所有单独保留矿井、焦化企业以及其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产业,膨胀企业规模。

力争到“十二五”末,煤炭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80%以上,非煤科技型工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以上;建成10个以上管理科学、运营规范、发展强劲的企业集团,总产值占到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三农”发展推动力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大力发展“3+1”产业模式,培育设施种植、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三大产业和一批配套龙头企业。

力争到“十二五”末,发展大棚6万亩,发展核桃、红枣等干果经济林8万亩,同步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实现种养业联动发展,形成“丘陵干果平川菜、规模养殖龙头带”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基本实现“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村无闲人、户户奔小康”!扎实推进“5+1”幸福工程,深入开展“五村联创”和“十福入户”活动,激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不断追求幸福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