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台前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台前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作者:管理中心来源:发布日期:2011-2-28点击次数:622——2011年2月23日在县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县长牛春堡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入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县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谋划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建设了一批关系台前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企业和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加压驱动,责任推进,乡镇和重点部门向产业集聚区输送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的任务较好完成,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组织县乡干部到菏泽等地考察学习,对比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谋发展。

多次邀请知名人士作经济发展专题报告,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66万元,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亿元,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5亿元,增长2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87亿元、贷款余额12.76亿元,分别增长18.8%和3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8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3669元,增长8.8%。

(二)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着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立足长江以北最大羽毛集散地、中石油对口帮扶等优势,重点培育了羽绒及服饰加工、石油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扶持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工业发展动态。

推行现场办公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难题,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6个,建成投产16个。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75亿元,增长22%,实现利润3.95亿元,增长20.3%,上缴税金5685万元,增长26.2%。

(三)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经济发展优良平台。

以全省开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加速年”活动为契机,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工作,实现了从规划到建设、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入驻的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新路子。

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3.8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02亿元,新建道路8条、长19.7公里,建设排水管网21.7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1公里,建设标准化厂房2.8万平方米;工业项目投资10.82亿元,入驻项目5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高招商实效。

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举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驻地招商、亲情招商和以商招商,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广泛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推介台前发展优势,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引进了一批大项目。

全县共引进千万元以上的项目40个。

其中,投资1.2亿元的芳欣制衣建成投产,投资1.3亿元的武元实业完成厂房主体工程,投资2.1亿元的天邦化工正在建设基础工程,投资1.5亿元的众鑫羽绒制衣完成征地。

同时,抢抓中石油对口帮扶台前的机遇,争取到总投资15亿元碳四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五)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高标准完成了县城、乡镇等城乡建设的规划修编工作,产业集聚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形成了“老城、新区、产业集聚区”三位一体的县城新格局。

加大县城建设投入,街道、供排水、学校、医院、公园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通过公开招、拍、挂方式盘活了一批土地资产,开工建设小区住宅面积18.32万平方米。

对老城部分供水管网和污水提排站进行了改造,对城区主干道路进行了整修,对火车站广场进行了改建。

城中村改造顺利启动。

十项基础工程扎实推进。

张庄提排站改扩建、梁庙沟治理、曹楼110千伏变电站和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圆满完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基本竣工,晋豫鲁铁路通道台前段顺利开工,县医院病房楼等重点项目建设加紧施工。

大力实施县城综合提升工程,重点整治干线公路两侧环境卫生,重拳治理县城脏乱差现象,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桥涵闸37座、硬化渠5289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

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109.8万元、良种补贴532.1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76万元。

粮食总产17.8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建成小麦万亩示范方3处、玉米高产示范方2处,发展设施农业4000亩。

畜牧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业产值完成5.48亿元。

造林绿化1.92万亩,植树180万株,新建绿色家园示范村18个,发展林下经济6000亩,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

全县劳务输出9万人次,实现收入4.5亿元。

完成了55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被命名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村公路75条、长119.7 公里,新建沼气池470座,解决了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扎实开展黄河、金堤河防汛工作,确保了两河安澜。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对7所中小学校进行了改造;普通高招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41%。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对2所乡卫生院和101处村卫生室进行了改造,新农合参合率96.56%,发放补偿资金3838.05万元,受益农民103.4万人次。

人口计生工作形势喜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5‰,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综合先进县。

文化广电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碑和广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处,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355户。

加强社会保障和民政救济工作,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1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4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0人;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放城乡低保金1836.73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381.16万元,保障了城乡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慈善救助贫困人员518名。

建成2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认真开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加大土地报批力度,申报用地19批次7755亩,为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0年度河南省平安建设工作显著进步奖”,被省委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无赴京集体上访、无重复非正常上访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

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八)深入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着力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积极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全县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政府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办结行政复议案件20件,按时办结率100%。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议案44件、政协委员提案119件,按时办结率100%。

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

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网站、县长信箱、县长热线等民情渠道更加通畅。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投入使用,办理审批手续1.23万件。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管理、市场发展、统计、史志、档案、气象、保险、邮政、通信、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县“十一五”规划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一时期,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务实苦干,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的五年。

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4%以上,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3.3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7000元达到14873元。

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2.28亿元达到33.41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236万元达到7766万元。

二三产业比重由83.2%提高到88.3%,城镇化率由15.3%提高到25.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5%。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7.19亿元达到38.87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的五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6倍。

水利工程完成了7座闸站和2座桥梁建设。

交通工程完成了省道升级改造,建成农村公路148条、长293.2公里。

电力工程完成了110千伏输电线路及全县电网改造。

环保工程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并正常运行。

老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区开发日新月异,与正在崛起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18%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8%。

成功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省级林业生态县。

——过去的五年,是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的五年。

累计新打配机井963眼,清挖整修沟渠928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12万亩、旱涝保收田15.87万亩。

粮食产量由“十五”时期年均12.58万吨达到“十一五”时期年均16.86万吨,连续五年稳定在16万吨以上,比“十五”增产21.42万吨。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8万人、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9万人,6.38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9.47万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3元和329元,均远高于“十五”期间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