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
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
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

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芳草:伤春感时。

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
凄楚悲凉之情。

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动物类
杜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

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
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
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事物类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

《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

”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灯烛:有悲伤惆怅孤独意。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

”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

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西楼是相思之所。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

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

”《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羌笛、胡笳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
城”、“阳关”。

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1 /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