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CT诊断1
总论Βιβλιοθήκη 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 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 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中约 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 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 移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 各不相同。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癫痫、偏瘫、 视听觉障碍、复视、头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 的体征。但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 因此,神经放射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 具。
脑肿瘤的CT诊断
山东省肿瘤医院 赵伟
总论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 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 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 肿瘤和淋巴瘤。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置、 大小、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 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及MRI 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线检查。CT定位与 定量诊断可达98%,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 性诊断正确率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 诊断更准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7 .蝶鞍的改变 蝶鞍的扩大也属于骨改变,其扩大、鞍 底骨质变薄及破坏多见于垂体瘤。 8 .脑池的扩大 多见于脑外肿瘤。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定位征象 在横断轴位 CT 片上定位主要依据病灶同一层 面所显示的骨、脑室、脑裂和脑白质来区别病 变在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或枕叶及小脑。有时 区别脑内、外,幕上、下,还有一定的困难。 1. 脑外征象-“D”字征 主要表现脑池扩大,脑表面和脑白质向内移位、 颅骨受侵及病灶常基底于骨结构上而称为“D” 字征。
左颞枕叶少突胶质细胞瘤Ⅱ~Ⅲ级
右额叶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部分恶变
左颞叶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CT平扫示右侧额顶 叶交界处类圆形低密 度灶,其内有不规则 形钙化。
左颞叶间变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胶质母细胞瘤, 多发生于幕上,在颅内肿瘤中占10%~ 15%。以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明显多 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3:1.胶质母细 胞瘤多位于皮质下,小脑胶质母细胞瘤 罕见。肿瘤常有广泛的退变和出血、坏 死。胶质母细胞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侵 犯几个脑叶,或侵犯深部结构,可沿胼 胝体向对侧额叶侵犯。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Ⅰ级
Ⅰ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左图)示 右侧额颞部低密度病 灶,密度均匀,边界 清楚。增强(右图) 后病灶无强化,中线 结构轻微左移。
星形细胞瘤Ⅱ级
Ⅱ级星形细胞瘤。CT平 扫(左图)示左额顶部 低密度灶,其外后方可 见一略高密度结节,。 左侧脑室体受压,中线 结构右移。增强(右图) 示结节均匀强化,整个 病灶呈类圆形,边界清 晰,周围无甚水肿。
CT表现:平扫见肿瘤多表现为不规则形 低密度区,密度尚均匀,邻近的脑室、 脑池或脑沟可见受压变形,病变的边缘 多欠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环形或不完整 的环形强化影,环壁厚度均匀。偶见高 密度钙化影。
左额颞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3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
占胶质瘤的5%,成人多见,好发于大脑 半球,以枕叶多见。生长缓慢,呈浸润 生长,无包膜。肿瘤易钙化。 CT表现: 平扫:幕上略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长 条形钙化,水肿较轻。弯曲条带状钙化, 具特征性。 增强:轻度强化,边缘更清。
右枕顶叶胶质母细胞瘤
右顶叶胶质母细胞瘤
脑膜瘤
脑膜瘤较常见,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9%,以中年女性 多见。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 面、幕切迹、前中后颅窝底和桥小脑角处,亦可发生 于脑室内及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 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常有迂曲而丰富的血管,有时 可见钙化或小囊变区。囊性脑膜瘤较少见,约占脑膜 瘤的3~5%。少数脑膜瘤呈浸润性生长,境界不清。 脑膜瘤可侵蚀颅骨,导致骨破坏或反应性骨增生。生 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由于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首 发症状多为头痛,而老年患者的首发症状多为癫痫发 作。肿瘤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视力、视野、嗅觉 或听觉障碍以及肢体运动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一 般不明显。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2. 脑内征象-“O”字征 脑池变窄、脑皮质紧贴于骨板、颅骨常 无改变而病灶常以锐角与骨结构相切而 称为“O”字征。 3.鉴别幕上下病灶时多用冠扫。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定性征象 1 .CT值 无特异性,只对脂肪组织相当可靠。 2. 钙化 CT 对钙化的检出率多于 X 线 MIR 。钙化多见于额叶的 少枝胶质瘤,鞍区的颅咽管瘤,脊索瘤等。 3. 强化前后病灶密度 不同肿瘤各自存其特点,如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平扫常 为高密度;而听神经瘤则为等密度和低密度,但注药 后均可增强,结合平扫和强化来鉴别。
胶质瘤
CT表现 Ⅰ级:脑内圆形低密度,边清壁薄,轻度脑水 肿,增强后壁有强化,内容不强化。 Ⅱ~Ⅲ级:表现为略高密度、低密度囊性肿块。 可有点状钙化,壁厚薄不均,形状不规则,内 有壁结节,水肿移位明显。增强后不规则环形 强化,壁结节强化。 Ⅳ级:高密度肿块,实性,水肿更明显,移位 更明显。增强后明显强化。
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扫描方式 1.多为横断轴位扫描,扫描基线多为眶耳线 (OM线),如图1; 有时加用冠壮扫描,病人为仰卧或俯卧位,如图2。 2. 层厚多为8-10mm;层距为 8-10mm,必要时细扫;窗技术: 窗宽(W)100-200,窗中心(L)35左右。 3. 颅脑CT检查常应用平扫和造影剂增强扫描两种结合平扫用 于急性脑出血、先天性畸形、急性颅脑外伤、脑积水及多发脑 梗塞;而对脑瘤、脑脓肿、脑血管畸形、癫痫原因和脑寄生虫 病等应先平扫再做增强扫描,而对7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 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增强扫描;对只用增强扫描才 能显示病变的复查病例和肿瘤术后放疗后复查的病例,脑转移 瘤可直接增强扫描,不需平扫。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间接征象:移位、变形和缺损,水肿、积水正常变
1. 正常结构的移位 常见的是中线结构的移位(如血管,透明隔,三四脑 室等),也包括其他结构的移位(如侧脑室,基底节, 脑干,脑裂,脑池等)肿瘤导致的移位多于血管病变。 2. 变形 主要指脑室脑池的变形。靠近脑室的病灶变形多于移 位,远离脑室的病灶移位多于变形。 3 .充盈缺损或填充指脑室不完全显影或脑池部分显影。 一般而言,这一征象 表明病灶已居于脑室或脑池内。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4 .脑积水 指脑室扩大,分为梗塞性和交通性两种。梗阻性脑积 水多为占为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外伤或术后所致。 5 .脑水肿 水肿一般系渗出性,由于渗透压改变所致,脑转移瘤 常见多为大面积指状水肿。 6 .骨改变 指骨板受压变薄或增厚,变薄多见于肿瘤压迫,变厚 多由于对局部病变的反应。如脑膜瘤常引起局部骨板 反应性增厚。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4. 病灶部位 多指肿瘤起源部位,不同肿瘤的起源各有特点,如 鞍区肿瘤,鞍内常为垂体瘤,而鞍上常为颅咽管瘤。 5 .病灶的形态和分布 病灶的良恶性不同,境界不一。形态也不同。如胶 质瘤多为不规则形。 6 .坏死腔指注药后的不均匀增强,常表现一种特殊 的环形增强,如薄壁环形增强的病理基础常为周围 脑组织的反应性血管增生;花边样厚壁增强多见于 恶性肿瘤坏死后残留的肿瘤等。
左额顶叶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左颞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左枕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左顶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星形细胞瘤Ⅲ级
Ⅲ级星形细胞瘤。 CT 平 扫 ( 左 图 ) 示 右颞顶部低、等混合 密度灶,边界欠清。 增强(右图)示病灶 呈花圈状增强,周围 伴中度水肿。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是约占胶质瘤的45%,占颅内肿瘤 的12%,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小儿多见于小 脑。根据Kernohan氏分类,一级相当于星形细 胞瘤,二级相当于成星形细胞瘤;三四级则相当 于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肿瘤血管近于成熟,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较为紧密.肿瘤细胞分化程 度不同,血管形成不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稀松.一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 与脑质分界较清,占位表现不明显,仅有邻近脑 室局部轻微受压和/或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移位, 占位表现及周围脑水肿均较显著,在环壁上有时 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9. 骨增生和破坏:是肿瘤侵犯骨的直接征象。 10 .增强:病灶增强CT检查最重要的征象之一。病灶增 强是指血管内增强,如正常血管显影,A瘤显影, AVM显影等,更主要的是造影剂在血管外的渗出,多 见于有血脑屏障破坏的肿瘤,如胶质瘤的显影,及没 有血脑屏障的肿瘤显影,如脑膜瘤,转移瘤,听N瘤, 垂体瘤等。有助于定性诊断,还有助于显示等密度病 灶。病灶的增强分增强与不增强两种,如星形细胞瘤 一级一般不增强,脑膜瘤常有明显增强。而增强又分 为均匀一致性增强及非均匀一致性增强,后者肿瘤内 成分不一。非均一增强分为中心增强、周边增强、环 形增强等,其中环形增强较为常见。
胶质母细胞瘤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影,肿 瘤内部常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亦 可见斑块状高密度出血灶。肿瘤边缘模 糊不清,瘤旁水肿明显,占位征象多比 较严重。增强扫描一般呈不规则花环样 强化,环壁厚薄不均。
胶质母细胞瘤—男52
双额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右额叶胶质母细胞瘤
图 1
图2
A:仰卧位 B:俯卧位
正常脑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