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增强规律同CT。
(一)胶质瘤(glioma)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属脑内肿瘤, 占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 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 最常见者为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astracytoma):占颅内肿瘤的 30%—35%,又分为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及多形 胶母三个亚型。肿瘤分级采用4级分类法,Ⅰ、 Ⅱ级偏良性,Ⅲ、Ⅳ级为恶性,现在国际上倾 向于三分法:既: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 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有纤维型、 原浆型、肥胖型和间变型。成人多发于大脑半 球,儿童多见于小脑。星形细胞多呈浸润性生 长,无包膜,与正常脑质分界不清,肿瘤常有 囊变,囊内有肿瘤结节,恶性者易发生坏死和 出血,血管形成不良,可见钙化。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 2.81%~6.16%,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 〔临床与病理〕颅咽管的胚胎残余上皮细胞 演化而来;多向鞍上生长,压迫三脑室而引起 脑积水。肿瘤大小不一,大多数有囊变和钙化。 临床表现为发育障碍,颅内压增高征,成人以 视力、视野障碍,个别有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 低下的表现。

脑瘤MRI表现
肿瘤内含水分较正常组织多,使T1信
号低,T2信号高。水分越多信号越明 显。 绝大多数为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少数等信号。 肿瘤内出血:T1、T2可均为高信 号。
脑瘤MRI表现
肿瘤内的钙化均无信号。
信号均匀不伴水肿常提示良性;信号
不均匀伴水肿常提示恶性。

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 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 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 率较高。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 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 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各不 相同。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为癫痫、偏瘫、视听觉障碍、复视、头 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但这些 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因此,神 经放射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具。
五、脑瘤(tumors of brain) CT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对脑瘤的检出比较敏 感,〉1.0cm病灶,结合增强扫描,其定性诊 断率达70%—80%,根据肿瘤位臵、密度、多少、 毗邻关系,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形态,脑水肿 有无,钙化程度,囊变等确定其性质。 MRI检查无骨骼伪影干扰,且能多方位成 像,特别适用于鞍区、脑干和小脑病变的观察; 应用流空效应,不用造影剂即可观察肿瘤与周 围血管的关系和血供情况;MRI对钙化病变的 显示不如CT敏感。
3、 DSA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 征象和(滚雪球征); 4、头颅平片:脑膜瘤常出现颅内压增高 征和松果体钙斑移位,对定位诊断有一 定帮助。有定位乃至定性诊断价值的表 现为骨质改变、肿瘤钙化和血管压迹的 增粗。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 存在。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膜瘤的好 发部位、性别和年龄特征,容易诊断, 少数不典型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转 移瘤和脑脓肿等鉴别。

脑瘤CT平扫表现

高密度 高于脑组织密度,常见于钙化、 出血
等密度 与脑组织密度相等,常见于脑膜 瘤和其他少见肿瘤。 低密度 低于脑组织密度,绝大多数的肿 瘤。


脑瘤CT平扫表现

部位
脑膜瘤 与颅骨、大脑镰相连 转移瘤 脑周边 鞍内 垂体瘤 鞍上 颅咽管瘤 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
脑瘤CT平扫表现

〔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见鞍区钙化,蝶鞍异常,颅内压增 高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伸直抬高,等。 CT:1、平扫见鞍区囊性或囊实性伴有不规则 钙化的肿块; 2、肿瘤的实质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脑积水 4、冠状扫描可更清晰的判断肿瘤与蝶鞍 的关系。

MRI:1、T1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与 瘤内的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等 含量有关;T2多为高信号; 2、肿瘤的囊壁和实质部分可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儿童多发,高颅压征,视力和视野及内 分泌功能紊乱等表现; (2)CT平扫鞍上囊性肿块,多有各种形体 的钙化,囊壁及实质部分可强化; (3)MRI定位更准确,但对钙化显示不如 CT。
脑膜瘤钙化
顶叶脑膜瘤
三、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 成人后颅凹常见的肿瘤,约占后颅凹肿 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中 年人好发。听神经由桥延沟至内耳门长 约1cm,称近侧段;在内耳道内长约1 cm,称远侧段。听神经鞘瘤3/4发生在 远侧段,1/4在近侧短。
2 1
右侧小脑星 形细胞瘤
(1平扫、2、 3增强扫描, 4为CT平扫)
3 4

(2)恶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为等、低、 高混杂密度或呈囊性变,有斑点状钙化 或瘤内出血,边界不清,瘤周水肿及占 位效应较明显,因肿瘤破坏血脑屏障而 强化明显,多为形态不规则、厚度不一 致的强化环,可见壁结节强化,也可呈 弥漫性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平扫:(1)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占 75%)、等或低密度,边界清 (2)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钙化 (3)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2、增强扫描:肿瘤90%均匀一致强化, 10%—15%呈不典型环状强化。
脑膜瘤CT平扫+强化
右额脑膜瘤
(动态CT增强扫 描,呈典型的脑 膜瘤曲线)

[临床与病理]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部分的神经 鞘的雪旺氏细胞,为良性脑外肿瘤。肿 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成包膜。血远 丰富;可发生囊变或出血;骨性内耳道 扩大;压迫脑干和四脑室引起脑积水。 临床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病侧听神 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 状;颅内压增高征。
〔影像学表现〕 X线:内听道扩大;椎动脉造影可见小 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段向上内移位。 CT:平扫见桥小脑角内占位,呈圆形 或半圆形,等密度占50~80%,肿瘤可 囊变、坏死和出血,出血后可呈高密度 改变,瘤周水肿轻;局部脑池扩大;50 %~80%的病例有内听道漏斗状扩大或 骨质破坏;脑干和四脑室受压移位,幕 上梗阻性脑积水。

(3)垂体上缘膨隆:垂体微腺瘤78.3%~ 84.2%的病例可出现垂体上缘膨隆。冠状 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少数 病例垂体上缘平坦。 (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 右偏移。偏侧的肿瘤可以将垂体柄挤向对侧, 约占18.4%~31.7%。居蝶鞍中部的肿瘤, 可以使垂体柄变短。垂体柄的前后移位,在 矢状或冠状面上才能显示。有些病例在CT扫 描时,垂体柄显示不清楚。


三脑室后部胶 质瘤
右颞恶 性星形 细胞瘤 (VI级)
多形 胶质 母细 胞瘤
(右顶)恶性胶质瘤MRI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影像学资料, 大多数肿瘤可以定位, 80%可作出定性诊断。
(二)脑膜瘤(meningioma) 中年女性较多,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 胞,多居于脑外,占颅内肿瘤15%—20%, 属脑外肿瘤,中老年多见。多位于矢状 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 脑角、大脑镰或天幕,少数位于脑室内。 组织学分为合体型、纤维型、过度型、 沙粒型和成血管细胞型。
恶性胶质瘤CT表现
3.MR表现: (1)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T1加权呈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由于血脑屏 障受损轻,水肿轻、占位效应轻,肿瘤无强化 或强化轻。 (2)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发生间 变,细胞密度及多形性增加,肿瘤血管增多以 及瘤内大片坏死、出血而占位效应明显,水肿 广泛,血脑屏障受损重,肿瘤T1加权呈混杂信 号,以低信号为主,间杂更低、更高信号,T2 加权混杂性高信号,肿瘤坏死灶和灶周水肿信 号,强化明显,坏死灶不强化。恶性度越高, T1和T2值越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CT、MRI,尤其是后者,对听神经瘤的 确诊率可达100%,MRI无骨性伪影,能 充分显示肿瘤与听神经的关系;注意与 后颅凹的其它肿瘤,如桥小脑角的脑膜 瘤、胆脂瘤和三叉神经瘤等相鉴别。

(右侧)听神经瘤MRI表现
四、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MR表现: 1、平扫:脑膜瘤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在T2WI呈高信号,少数呈等或稍低信号; 脑膜瘤附近脑皮质和脑白质内移;脑瘤 周围水肿可有或无;肿瘤周围见包膜呈 环形低信号; 2、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强化,邻近脑膜 强化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脑膜瘤
脑 膜 瘤
脑 膜 瘤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是常见疾病;分类: (一)按来源分类:包括颅骨、脑膜、 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 胚胎组织; (二)原发性和转移性; (三)良性或恶性; (四)按部位分,幕上、幕下、鞍区、 桥小脑角区,等


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臵、大小、 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 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 断。CT和 MRI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 线检查。CT定位与定量诊断可达98%, 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性诊断正确率 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 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CT增强扫描50%~80%呈明显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 坏死区不强化; MRI:1、肿瘤多呈不均匀的长T1、T2 信号,多有囊变; 2、肿瘤出血时,血肿与囊变处 可形成液平面; 3、能清晰显示内听道内的肿瘤, 以T2显示最好; 4、注射Dd-DTPA后肿瘤实质 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处不强化。
[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 吸收、破坏,鞍底下陷,偶尔可见鞍内 钙化。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征象及颅骨 增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