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
固着作用,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
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被冲洗掉。
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
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
另一种蛋白质在pH6。
4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一般用pH6.4PBS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