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
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 分圭寸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答案]A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3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从中我们需要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A. 全面的方法B. 发展的方法C. 比较的方法D. 史料解读法解析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答案]A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
当时的任嚣()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5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
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 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故A项为最佳选项。
郡县制取代分圭寸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两项。
行省制与贵族阶级的消亡无关联排除D项。
答案]A6汉武帝发布诏令: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该做法()A. 得到了各位诸侯的衷心拥护B. 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C.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宋史》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唐朝与其职权类似的机构是()A. 礼部B.吏部C.户部D.工部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0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 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
元朝的这一做法()A.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11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 皇权被削弱B. 相权得到加强C. 中书省独揽大权D. 中书省职能专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书省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故选B项。
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解。
12明太祖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和明太祖一样辛劳B. 废除丞相是明太祖过分辛苦的直接原因C. 明太祖的叙述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 明太祖的诗体现出古代百僚”的重要作用13《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实现权力制衡14清末筹备立宪运动中,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这说明()A. 军机处成为清代最有实力的机构B. 军机处牢牢被皇帝控制,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C. 张瑞荫反对军机处的设置D. 军机处的运行会阻碍立宪运动解析材料意思很明显,即军机处被君主牢牢地控制着,为君主所用。
A、D两项说法本身都对,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从材料中无法判断C项的正误,故本题选B项。
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共40分)16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侨乡的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不仅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而且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李万军等著《中华传统家谱文化常识》材料三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分)(3) 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3分)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关系;巩固统治。
⑵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完全统一。
(3)家谱是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下图为唐朝的政制结构图材料三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南雍志》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明史》卷七十二(1)材料一显示,汉代丞相有何特点?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材料一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
废除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以上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什么趋势?(3分)参考答案|(1)特点:位高权重。
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相权被分割, 彼此互相牵制。
⑵原因:相权威胁皇权。
措施: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后又设立内阁。
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3分)解析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
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比较中获得认识。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
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