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及答案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及答案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1)代表性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思考点](教材P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微点拨]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习聚焦]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1)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知识拓展]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主要的物质基础。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2.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建立:部落到国家①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发展:禅让制到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行政管理制度①夏王: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学思之窗](教材P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提示:一说:伯益让位于启,一说:启以武力夺取。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群众基础扎实,家族的势力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

这就表明当时,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

[学习聚焦]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禹,而不是启,禅让制是推举,王位世袭制是继承。

[微点拨]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它的原则是选贤任能,被推举出来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概念阐释]世袭制:指帝王家庭世世代代沿袭做帝王的制度,主要是父传子,子传孙,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王位继承人。

王位世袭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三商和西周1.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2)发展①政治变迁: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②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③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

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学习聚焦]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思维升华]甲骨文的研究价值(1)史学价值:商朝人把当时的祭祀、战争、农事等重大事件及一些科技知识用甲骨文记录下来,这为后人研究商朝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使我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另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因此甲骨文的发现表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了相当高的文明。

(2)文字学价值:甲骨文体现了多种造字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态,在文字学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

夏、商的灭亡与统治者的暴政直接相关,而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取得了胜利,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西周(1)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的对象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②分封制的影响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b.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2)西周灭亡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色,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微点拨]史料多用“封建”指代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里的“封建”为“封邦建国”之意,并不是封建制度,要注意区分。

[特别提醒]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

(2)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①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

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②生产工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的成就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探究点一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材料一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死于50岁至60岁之间的占2.6%。

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

——贾兰坡《北京人》材料二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

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一般有五至六件,而且是成套的,一般都是有一个打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一个蒸煮食物的粗砂陶罐,一个盛物和饮食用的陶钵。

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

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

——刘昭豪《半坡遗址》材料一反映北京人的生存现状,人类寿命长短的数据,说明了当时生产水平低下。

材料二半坡遗址公共墓地的发掘,反映人类社会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的特点,氏族成员的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受尊重,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

论从史出——石器时代我国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特点(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生活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演进。

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

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3)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地域广,时间跨度大,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格局。

并朝着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从而奠定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

(1)材料一中的统计数字说明什么问题?阐述你这样看的理由?提示:北京人未成年人死亡率高。

14岁以下死亡的占可确定年龄人数的69%。

(2)材料二中所介绍的葬式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特征?提示:特征:①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②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③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

(3)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北京人和半坡氏族时期人类社会状况的认识。

提示:半坡人小孩死者占30%,成年人死亡年龄在30岁左右,此两项指数较北京人有较大改善,这说明半坡人较北京人生存条件要好。

深化拓展探究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提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

提示:臣属关系。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注意对史料分层,归纳每一层中分封对象的身份。

材料二应抓住关键词“纳贡”,据此分析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