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和道路纵断面设计。

由于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道路的平面位置与道路主要控制点高程均受到规划的制约。

城市道路设计重点在横断面设计上。

§ 1 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布置类型1.1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通常由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设施带等各部分组成,如p86 图4—1 所示。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及相互布置关系,包括路拱坡度及路拱曲线的确定。

1.2 横断面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司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茸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

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

路面宽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3.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寸保证交通安全。

道路改建除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辟车行道、展宽道路外,还可以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如采取分隔措施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减少相互干扰。

又如若两条道路相互平行距离较近时,可改为单向行驶以减少拥挤,提高车速。

在商业性街道上除通行公共交通外,限制他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通行,以保障行人安全。

1.3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一)四种基本类型城市道路交通由机动车辆交通、非机动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三部分组成。

通常是利用立式沿石把行人部分和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和高程上,以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证交通安全。

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是分隔还是混行,则应根据道路和交通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城市道路横断面根据车行道布置型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亦即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

单幅路,即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没有分隔带,车行道为机非混合行驶;双幅路即车行道中央设一中央分车带,将对向行驶的车流分隔开来,但同向车行道仍为机非混合行驶,三幅路是用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通行机动车辆,两侧共非机动车行驶;四幅路即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中央分车带,形成机非分行、机动车分向行驶的交通条件。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基本类型如p87 图4—2 所示。

(二)使用效果我国各地,三块板和一块板型式的横断面效果较好。

两块板型式可避免对向行驶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上表现出弊病多,如车辆行驶时灵活性差,转向需要绕道,占地较多等,因此各地采用不多。

四块板型式的断面,从渠化交通、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行车速来说,是最理想的,但占地很宽,加上行人过街相对困难,故在尤其是建筑物密集、道路相对狭窄的城市无法实施。

下面就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型式作如下分析比较:1.在交通安全上:三块板和四块板较安全。

这是由于三块板和四块板道路解决了城市道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互干扰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分隔带还起了行人过街的安三块板, 全岛的作,但三块板和四块板对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上、下车乘客穿越非机动车道不 太方便。

三块板主要用于车速要求较高的城市主干道上,二块板和四块板则主要用于城 市快速路臧市出口道路上。

2.在行车速度上:一块板和二块板型式,由于机非混合行驶,互相之间有干扰, 因此车速不能很高,但非机动车和行人较少的二块板型式的城市出口路除外。

通常,三 块板和四块板于做到机非分行,其行车速度一般较高。

3.在照明与绿化上:三块板断面型式,能较好地处理照明与绿化问题,可以使道 路夜间路面照度比较均匀,这是道路照明的一个主要指标。

另外,三块板和四块板道路 上可布置多排绿化带,对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有很好的效果。

4.在城市噪音上:三块板和四块板的机动车道在当中,由于绿化带的隔离作用,机 动车产生的噪音对行人和沿街居民的干扰较小,一块板和两块板则干扰大一些。

5 .在造价上: 一块板占地最小, 投资省, 故在各类各级的道路上均可采用。

特别是四块板用地最大,但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分期敷设和非机动车道可采用较薄的路面 结构,这是优点,但总造价较高,主要适用于主干道上。

在旧城区的主干道和道路用地相对紧张的道路上,道路断面型式多为一块板,但在 交通管制措施上使用临时或永久式的隔离墩和隔离栅栏,实行机非分道行驶利对向机动 车分离,这时的一块板道路实际上已经具有三块板或四块板的交通功能。

由于分隔墩或 隔离栅栏体积小,不如有足够宽度的分车带的隔离效果好,因此,路上的车速相对较低, 但比原先的一块板式道路的交通效果要好得多,这是一种实用且相对节省用地的方法。

(三 ) 适用条件 1.单幅路即一块板断面型式,适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交通量均不太大的城市道路。

对于用地紧张与拆迁较困难的旧城市道路采用的较多。

单幅路适用于城市次干路与支路。

次干路一般都行驶公共交通车辆,其单向车行道最小 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的自行车车行道宽度。

单幅路机动车车行道条数不应采用奇数,如采用三条车道在交通上实际上只能起双 车道的作用,不经济。

一般道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高峰时间不会同时出现,这就为车行道的机、非 车辆调剂使用提供了方便,这是单幅路断面型式的最突出的优点。

但公共汽车停靠站附 近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是其缺点。

2 .双幅路即两块板断面型式, 适用于有辅路供非机动车行驶的大城市主干路或快速 路。

道路所处地形横向高差较大或城市近郊区非机动车较少时,也可采用双幅路。

中等 城市主干路亦可采用双幅路。

为保证交通安全及通畅,双幅路的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不 得少于 2 条。

3.三幅路即是三块板断面型式,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避免了混行时的机、非 相互干扰,从而保障了交通安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

三幅路适用于路幅较宽、交通量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多,混合行驶已不能满足 交通需要的主要干线道路。

在两侧的机、非分隔带上可适当绿化以美化道路环境。

其不 足之处是占地较多,投资较大。

另外,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需穿越非机动车道,对非机 动车交通有干扰。

道路红线宽度小于 40m 时,不宜修建三幅路,原因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不能满足基本 要求。

红线宽为 40m 时,修建三幅路其宽度已较紧张,即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 隔带等均为最小宽度,其布置如 p89 图 4— 3。

4.四幅道适用于快速路与郊区道路。

其特点是机动车能以较高车速行驶, 交通量大,交通亦最安全。

其缺点是占地更大,行人过街相对困难一些。

单幅路常见的几种布置型式详见图 p89 4— 4;双幅路常见的几种布置型式详见图 4—5 ;三幅路及四幅路常用布置型式详见图4—6 和图4 —7。

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尺寸确定详见以下各节内容。

§ 2 机动车道设计车道是指道路上供车辆行驶的部分。

机动车道则是指道路上供机动车辆行驶的部分。

机动车道的设计包括车行道宽度设计车行道条数设计。

车行道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及一定设计车速情况下两侧安全净距的要求;车行道条数的确定则与道路远景设计小时交通量的预测值及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有关。

2.1 机动车设计车辆设计车辆即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依据的车型。

设计车辆的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宽、道路净空、行车视距等道路几何设计问题。

因此,设计车辆的规定对道路的构造具有童要的意义。

《规范》中有关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p91 表4—1 。

2.2 一条车道的宽度一条车道:道路上供一列车队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条车道,实际道路上常通过路面车道划线来显示。

一条车行道宽度原则上由设计车辆车身宽度d 和左侧安全净距加右侧安全净距组成。

设行驶车辆间的安全净距为d,对向行驶为x,车辆与路缘石的安全净距为c,道路设计车速V (km / h),根据行车实验观测,则有:于是,一条车行道宽度便可根据车道所在的不同位置和边界条件,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一) 靠路边的车道宽度1 .一侧靠路边,另一侧为对向车道(图4 —8):2 .一侧靠路边,另一侧为同向车道(图4 —9):(二)靠路中心线的车道宽度在多车道道路上,常见这类车道,即车道一侧为同向车道,另一侧为对向车道。

(三)同向的中间车道结论:我国城市道路车速一般为30〜40km / h,所需车道宽度按上表计算值为 3.60〜3.84米。

考虑到城市道路的车行道一般较宽,车速和车型也大小不一,且必要时车道之间还可调剂使用,机动车道与机、非分隔带之间或与路边缘石之间还一设有一定宽度的路缘带,故城市道路一条车道宽采用3 . 50m即可。

当车速>40km / h时,车道宽采用3. 75m,对于城市快速路,车道宽度可采用4.00m。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关于各级道路的机动车车道宽度规定应根据车型及设计车速确定,具体数值详见表4 —3。

2.3车行道的通行能力为了满足交通需要,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除要求车行道有足够的宽度外,还要有足够的车道数。

而车道数将取决于道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和车行道的通行能力。

车行道通行能力:是指车行道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道路设计中,通行能力常用的计算单位为:辆/时(veh / h)。

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通行能力可分为:①基本通行能力,也称理论通行能力;②可能通行能力,即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通行能力;③设计通行能力,也称实用通行能力。

下面分别阐述车行道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一)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1 .定义:也称理论车道容量,或车道交通容量。

理想条件指如下两个方面:1)理想的道路条件:包括车行道具有足够的宽度,美国为3.65m以上,我国为3.50m或3. 75m,具有足够的路旁侧向净空,即车道边缘到路旁障碍物如杆柱、边坡、停放车辆等的距离保持在 1.75m以上;道路纵坡平缓,坡度值在2%以下;平面线形好,视野开阔;道路路面状况良好等诸方面道路条件。

2)理想的交通条件:指车型单一、车辆行驶时连续、等速;车辆之间的间隔在安全行驶的前提下为最小值;车辆行驶过程中无纵、横向干扰等。

2 •计算公式3600 1000VN基本= ---------- = ----t°103 •关于车辆最小安全净距I。

的计算车辆在一条车行道排列行驶时,若前后车辆间的跟随距离I0太短,若车列中某一车故障停车或因道路上突发事件而停车,则跟随的车辆完全可能因制动不及而与前车相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