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变态反应;疾病;药物治疗;综述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因免疫应答而造成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为机体通过吸入、口服、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gell和coombs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l型在临床较常见,一般称为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造成巨额医疗费用的消耗。

近年来,随着对变态反应研究的深入,抗变态反应药物日益增加,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各类抗变态反应药物作一综述。

1 抗组胺药
经典的组胺hl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异丙嗪(promethazine)、扑尔敏等,有明显的镇静、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不宜用于高空或高速作业的患者。

后来就开发出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特非那定(tefenadi ne)、阿司米唑(astemizole)、西替利嗪(cetirizine)、罗拉他定(loratadine)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与外周hl受体结合[1-2],用药后不产生嗜睡。

此两类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遗憾的是经典的抗组胺药对变态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哮喘无效,有时反而使之加重;有人认为是由于与抗组胺作用无直接关系的作用所致[3]。

罗拉他定、西替利嗪等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用于哮喘的治疗。

另外,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
(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等也具有阻断组胺h2受体的作用而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米替丁(ranitidine)、西米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emotidine)等与hl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症、过敏症等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未阐明。

依巴斯丁(ebastine)是一种长效的抗组胺药,临床试验表明依巴斯丁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每日给予5-20mg持续2-12周,绝大多数病人仍能很好耐受。

临床试验表明,每日服用依巴斯丁一次能有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症,它可望代替其它的无镇静作用的hl受体拮抗剂成为治疗这些反应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近年问世的立复汀是种新型的局部使用的特异性hl受体拮抗剂,与传统的组胺拮抗剂相比,它起效快,作用强。

经随机双盲法试验表明,此药对人的变态反应性鼻炎能迅速减轻症状与体征,基本没有全身副作用[4]。

2 β2受体激动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的一类重要化合物,代表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il)、特布他林(terbutaline)、克仑特罗(clenbuterol)等。

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对肺的拟交感效应,由于β2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偶联,β2受体激动剂使camp合成增加,致使胞浆内ca2+减少,故β2受体激动剂松驰平滑肌及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与camp增加有关。

此类药物的最大优点是通过松驰平滑肌迅速减轻急性气管痉挛,
它们也有极好的气管保护作用。

变应原存在时,它们能有效的阻断早期肺部反应,但是由于作用时间短,不能阻断晚期肺部反应和气道高敏性的发展。

新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salmeterol、formoterol等有望克服这一缺点。

3 茶碱类
氨茶碱是一个广泛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

以前认为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磷酸二脂酶的活性,现在认为是通过与腺苷竞争腺苷a1及a2受体,抑制腺苷引起的气管收缩;此外,还能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茶碱的最大优点是作用时长(10-12小时),这对于治疗夜间哮喘特别有利,茶碱的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5]。

4 介质释放抑制剂
4.1 色甘酸钠(disodiumcromoglycate,dscg) dsc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质释放抑制剂,抑制肥大细胞对ca2+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尚有其它作用机制参与。

dscg的主要优点是副作用发生率低,是治疗各种年龄哮喘病人的安全药物。

4.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有效药物,其抗变态反应作用优于其它抗变态反应药物。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此外,还通过增加β2受体数量,增强儿茶酚胺类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因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多,因此在局部过敏反应时应用为多,如倍他米松等。

5 钙通道阻滞剂和钾通道开放剂
5.1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肥大细胞内ca2+增加,可导致过敏介质释放,ca2+进入胞浆也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抑制ca2+内流则可抑制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因此,ccbs可被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维拉帕米(verlapamil)、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能抑制肥大细胞或肺组织释放组胺或
srs-a,均能抑制抗原或运动诱发的哮喘。

ccbs抗变态反应所需剂量大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剂量,因此,此类药物作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就必须提高药物对肥大细胞的选择性。

5.2 钾通道开放剂(potassium channel openers,pcos)气道平滑肌上有k+通道,k+通道阻滞能引起气道高反应性,k[1]通道开放产生超极化可有效松驰气道平滑肌。

此类药物有克罗卡林(cromakalim)和匹那地尔(pinacidil)等。

6 白三烯类拮抗剂
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白细胞中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膜磷脂在磷脂酶a2作用下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然后在脂氧酶的作用下生成白三烯,包括ltc4、ltd4和lte4,统称为srs-a,有很强的支气管收缩活性,活性比组胺强[6],因此白三烯拮抗剂的研究已被人们所重视,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抗变态反应药物。

7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重要过敏介质。

paf
能活化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5-ht等介质。

另外,paf心能引起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压下降。

抗原攻击心脏可导致paf释放,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木脂素是从中草药海风藤中提取的一种天然产物,是paf与受体特异结合的竞争性拮抗剂,能抵制paf引起的血小板及中性白细胞聚集。

银杏苦甙b及三唑苯二氮草类能抵制应变原诱发的气道反应,但至今还未显示出对哮喘的应用价值。

8 其它抗变态反应药
常见有免疫抑制药和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聚肌胞等;钙剂如10%葡萄糖钙以及硫代硫酸钠等等。

9 结语
由于新药的开发和药物的合理应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仍有许多病人虽然进行了适当的治疗,而疗效甚微,因此需要对变态反应及其治疗药物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临床上需采用随机双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来验证药物的疗效。

同时,要加强新药的开发,钾通道开放剂、paf和lts的拮抗剂等,有望成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 郝飞,钟华,宋志强.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1):2-4.
[2] 翟成.抗组胺药物概述(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26(5):50-53.
[3] 高春芳,王丽珍,黄华,等.794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与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7):530-532.
[4] 蔡洁莹.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依巴斯丁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55-55.
[5] 叶作文.氨茶碱、酮替芬、布地奈德三联结合治疗儿童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82-84. [6] 姜楠,费允云,赵岩.白细胞介素-6阻断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用[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6(3):232-2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