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如何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如何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所谓反思,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及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调整。

用国人的思想来解释什么叫“反思”,可能比较好懂和有趣。

如果说“思”是指“心”上有块“田”,那么“反思”就是指“田”上有颗“心”。

不断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长出更多的“心”。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不断“反思”,那么“心心”之火就会燃为燎原之势,形成一个“心心”向荣的“心”气象,创新也就会信手拈来。

反思是现代教育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也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我们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反思。

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反思”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反思来激发自己永恒进取的信心,去点燃探索的火把。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觉得自己的教学也真够“前沿”的。

创设贴近生活的实际,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这在闯劲上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鲜明,这是为什么呢?再完善的教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我
们每上完一节课之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

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哪一个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一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这都是作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在教学后应该想到的。

我认为,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细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

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

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记录学生的情况。

课后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后写教学反思,无疑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必要途径。

(二)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实践。

我们只有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才能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

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

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
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自我反思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即使是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况也不同。

因此,要想上出让学生满意的课,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探究他们的需求,根据学情来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

三尺讲台,教诲生涯,传道授业,责任重大。

每当发现自己的缺点,告别旧我,常思常新时,教师的教育生命就像是东方升起的太阳,会显得无比的鲜亮。

“反思”本身就是对人、对己、对今天、对昨天的大胆怀疑。

否定过去,否定自我,跳出自我,就能向更高处迈进。

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必然会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因而,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个性,没有个性化的教学,也就不可能产生现代化的教育家。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

我们的教育之旅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