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大泊中心校束晓燕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皮连生,1997)。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浅薄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美国学者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

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学校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动机方案当作自己行动和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

这样,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性教学,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超前性的反思,从而形成在实践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似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而后教师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和“为实践反思”,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科顿和斯巴克斯·兰格于1993年对反思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①教师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课程、学生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

②教师开始分析所搜集来的资料,形成该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

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信息,教师则可请教其他的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教师就可以建立各种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④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环。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呢?斯巴克斯·兰格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成分。

第一种是认知的成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

这二种是批判的成分,指的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

它深刻地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

第三种是教师的陈述,指的是教师自己的声音,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解释等,这种对实际情境的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能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的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有一个转换期。

在这期间,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反思后,教师就会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托马斯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力倡导教师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

他认为,在批判反思型教师开始踏入批判反思旅程的时候,教师们就有了“四个镜头”,通过它们,教师们可以观察、批判、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四个镜头是:“(1)我们作为教师和学习者的自传,(2)我们学生的眼睛,(3)我们同事的感受,以及(4)理论文献。

”通过这些不同的镜头来观察自己的实践,教师们“就会对自己所持有的扭曲的和不完整的假定产生警惕,并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审查”。

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等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提出了包括“录像反思法”、“对话反思法”、“教学反思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完整的反思训练方案,国内大量的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应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中,教学反思法又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内容反省,指从认知层面上去了解假设或问题本身。

例如,教师可以问自己:我的教学信念是什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何看法?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二是历程反省,指通过与他人讨论或是反省的方式来思考这种想法与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问自己:我为何选择教师职业?社会对教师的看法如何?如何才能获得最新的信息?三是前提反省,指对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

例如,教师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他人的看法是重要的?为什么我要了解新的信息?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很多,写反思日记就是一种,有些人认为日记只是记录个人的想法与情感。

但是,许多人往往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反映在日记上,通过日记的撰写与分析,同样可以激发我们进行批判的自我反省。

日记的格式或段落可以包括:生活上的经历、与他人的对话、深度的感触、隐喻、期望等。

教师可以设计适合自己的撰写格式,例如:将一页分成两半,一半描述事情,另一半写出个人的感觉与想法;以多样的方式来撰写,可以将自己当成另一个人,或以写信的方式来撰写;也可以将某日的日记定一个主题,如:“我对……的看法”,以分析自己的想法。

日记的撰写最主要的是要运用自我分析的方法,检验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到达自我反省的境界。

我反思我快乐我成长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让我尴尬、令我迷茫的一堂课。

清楚地记得,那是在2000年的3月,作为成师附小的一名骨干教师,我参加了全国主体性教育课题的研究。

当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主体性教育四大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

带着期待已久的激动心情执教了参与课题的一节研究课——《苦柚》。

自信,让我走上了讲台。

教学前段的进展很顺利、当小组讨论开始时,看到孩子们激烈的讨论,我心里暗自得意,满脑子想的都是这节课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效应。

可当我迫不及待地请孩子们作汇报交流时,我惊愕了!居然没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敢于发言!怎么回事呢?我该怎么办?煞时,豆大的汗珠从我的额头滑下。

我鼓起勇气,请了一组孩子汇报。

四人小组“整整齐齐”地都站了起来。

小组长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我们还没有讨论完呢。

”其他三个孩子,也很不自在的站着。

因为我曾经要求,小组成员答复下列问题的时候,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要站起来:我懵了,全然不知所措。

接下来的时间,我几乎是熬过去的。

我从未感觉到时间走得这样缓慢,一节课会如此的漫长。

铃声终于响了,我如释重负,好似一个获得了释放证的囚徒。

我哭了,因为我是带着自信走上讲台的,但结果,我却是带着无奈走下讲台。

这一天,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度过的;往日的自信,早巳消失得无影无踪。

迷茫、挫折感充满着我,沮丧几乎令我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

回到家里,我整整一夜没睡;、那个夜晚,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实效呢?为什么平日健谈的孩子们,今天却如此口拙,表现“差劲”?小组合作学习究竟应该怎样来实现理想的状态呢……无数的问题在我的脑子中打转。

“我要寻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消除我满脑的疑惑,我不能逃避现实。

”我对自己坚定地说:第二天一大早,我开始了和孩子们的对话。

询问了孩子们当时的情况,了解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他们进行着一次次触击我心灵的对话j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困惑之后,我又一次次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不断用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指导自己。

读书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勾画、批注或点评,成为了我读书时的一种习惯。

这个时期我大量的阅读着,并随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感悟,及时分析、思考自己教学中的点滴成功与失误。

慢慢的,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在反思中积累,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变得清晰、明澈。

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是一种理念。

在反思中,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渐渐的,合作学习成为了我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我在读书中思考,我在反思中成长着,反思,让我十分充实;反思,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反思,带给了我无尽的快乐!2002年3月,我又一次代表学校在全国主体性教育第五届年会上展示了一节研究课。

这一次,我选用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分工负责”,而又不能不“相互依赖”的学习题材。

在这一节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与老师之间融洽而和谐的关系,训练有素的小组学习技能,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得益彰而默契出众的配合,赢得了全国各地代表的一致认同。

掌声与鲜花向我涌来。

赞誉之声一片,应该说,这一次我成功了。

可我却异常的冷静,我冷静却没有静寂,因为,我思索的火花在急剧的跳动着,冷静的分析,认真的总结。

此时,反思已经成为了我无时不在的好朋友,每当我对自己有所突破时,它总是自然的又牵引着我进行了下一个问题的思索,寻找又一个新的突破点。

生活中、工作中的繁琐的一切都成为了我研究和观察的素材。

我在不断的整理着自己的思绪,迫切的想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我迷上了上网学习,喜欢在看完文章后发评论帖子,也迫使自己不断的思考。

于是,带着反思中的快乐,带着快乐中的不断研究,我进入了我成长的新阶段——“研究者”。

说句实话,我非常庆幸,能够在成师附小这样具有农厚的研究氛围的环境之中上作12年。

12年,既漫长却又短暂的12年。

在这12年,我在尝尽酸甜苦辣中慢慢地成长起来。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成长离不开无数的关心我,帮助我,指引我的同事、学校领导,是他们为帮助我、促使我进步提供舞台,让我展示。

使得我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所适从走向了成熟稳健,并能从系统的高度进行思考、观察和研究行动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并能够提炼出其中的规律,找到解决的对策。

今天,我虽然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东光小学,但我仍然不断地梦想着、探究着、追求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