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动机和能力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 动机和能力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力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 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学知识的增多,学习成就的取得可以进一步激发学 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 动机。教师在强调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所学的知识反过来又可 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高的学生,尤其是年龄较 小的学生,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教学的最好办法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 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致力于有效的教他们掌握有关知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就有可能产生或者增强其学习的动机。
同时,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中介机制 间接的起增强与促进学习的效果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加 强学习的准备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
此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这一中间环节才能运用于学习效果,而学 习效果又不单纯是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 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只有把学习动机、学 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 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目标激励法。由于各种原因,一班学生成绩各有差异。因此,每次单元测验时,在客观情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均比自
己前一次进步五分至十分。由于分数跳跃不大,只要同学们努力一跳,就能摘到成功之果。所以他们都勇于应战,积极投入,力争上游。
提问激励法。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难易适度。同时,还要考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2.知乎·崔冕《学习动机研究》 https:///p/43824539 3.新浪网·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s/blog_a12519410102wlea.html
谢谢观看
THANK YOU
需要(内驱力:如求知欲)+诱因(奖励)=动机
3.功能
激活功能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行为的原动 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 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 用。
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控 制器,对学习行为起着调控 作用。


2 认知因素能力
学习能力
一、学习能力
回答不同的问题。如思维难度大的就让优生作答;问题简单的,就让本门课程的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 成功的乐趣。
作业激励法。首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部分。布置不同量度、难度的作业,让
学习进度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机会投入在本课程的学习当中。其次,重视作业的改评,对有进步的学生,除了通过 作业的分数上直接体现出成绩外,可以经常加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学习态度认真,字体整洁;问题有创意;学习成绩有进步,望今后继续努力 等。这种充满老师希冀的评语,能促使学生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准,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
第三项研究结果是:在不排除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时,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数学生都 说自己爱学习。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家长和老师谨记两个事实:第一,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学习是一个 好的行为;第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对学习感兴趣。
除了激发兴趣,培养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因素,在教育实践中,奖励是最好的激 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然而,在使用奖励激发学习动机时,一定要注意以下5点建 议:
动机与能力的相互作用
目 录
一、情感因素动机 二、认知因素能力 三、两者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积极性的建议


1 情感因素动机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 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 的一种动力倾向。
2.如何构成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 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内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 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四、建议
在课堂课教学中,我不仅在理论上阐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而且更注意结合教学内 容,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利用社会上新颖的题材进行教学;同时,适时组织学 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进行社会调查,就社会热门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样, 力求从大量可感性强的事实和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体验,加深认识课程的社会意义。
1 错误做法:参与活动就奖励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做法:是否给予奖励取决于任务完成的质量 错误做法:完成完全没有兴趣的任务,不给予奖励
2 正确做法:完成完全没有兴趣的任务,给予奖励 3 错误做法:完成有兴趣的任务,给予奖励。
正确做法:完成有兴趣的任务,不给予奖励
4 错误做法:需要给奖励时,提前告诉奖励是什么 正确做法:需要给奖励时,并不告诉奖励是什么
如在初中一年级政治课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的讲授时,适逢学校下一周举 行田径运动会,我就鼓励同学们涌跃参加,并要求将自己积极与消极情绪的感受写成 一篇短文,体会情绪对正常水平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四、建议
(二)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利用好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是自尊、好胜、求知欲强。我在教学时,就巧妙地利用这 一心理特点,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
5 错误做法:需要给奖励时,不针对能力给予奖励 正确做法:需要给奖励时,针对能力给予奖励
四、建议
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 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过去平铺直叙的形式,大量增加了图片、 漫画等可读性材料。然而,它终究是一门社会科学,说理性较强。因此,大部份学生 对本学科持“老师要我学,考试要考我”的心态,被迫着学。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 果当然不佳。只有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扭转局面。
1.什么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 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 行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2.评价的标准
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 和反思力。
多元才能
3.如何定义学习能力 核心能力
通常,学界认为说,只要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 make a change, 学生便 更有动机。因此,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就在于,请各位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设计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产生变化的活动。
因此,作为情感因素的动机和作为认知因素的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 辅相成的关系。适当的情感动机作为内在动力可以使人拥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从而通过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推动学习能力上升的可能性发生;相反,情感 动机的缺乏让人失去学习的热情,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学习效率的底下 和知识接收能力的下降。
1、多元才能: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 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
2、核心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 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


3 相互作用的体现
心理语言学家Zoltan Dornyei(佐尔坦·德尔涅伊):佐尔坦认为,有一种 持久的驱动,这才是真正让人坚持下去的动机。在英文里面,叫做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 (“指向驱动流”)指一种内部的、可以长期的使人维 持某种行为的驱动。这个维度很有趣,他把所谓的驱动按照时长来区分。所以 回到刚才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爱钱,并且持久的爱,并且能够为了得到钱做持 久的做出行为改变,例如学好英语。这就是极好的。
情感动机提升的积极效应
情感动机缺失的消极效应:


4 积极性的建议
有三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能够使我们认识到依靠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 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第一项研究结果是:在排除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时,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学习动机 (尤其是来自于兴趣的学习动机)大幅度下降习的兴趣,学龄前、 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孩子对学习都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同时调查对玩耍、饮食、学 习三项行为的兴趣,学龄前、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孩子对学习都表现出没有兴趣。
四、建议
(三)发掘学生自身优势,促成动机的迁移。
大部分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而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部分在其他方面(如体育、 文娱、艺术等)有很浓的兴趣和优势。因此,我细心发掘,找出其闪光点,并把它作 为教育的突破口,利用动机迁移法,使之与学习联系起来,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参考文献
1.人与心理(来自豆瓣) https:///note/6387116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