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工业三废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工业三废污染

(废水、废渣、废气)、自然环境原始污染(土壤、灌溉水中有害、有毒物质)、城市垃圾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事操作中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最直接、危害最严重的是农事操作中的污染,即过量或滥施农药、化肥。

工业三废污染主要是指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渣和废水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要解决工业三废污染,就需将农业生产基地设
在远离工业生产区域的地区,使用洁净水灌溉农田。

这种污染主要是指自然状态下农田土壤和灌溉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如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汞、铜、钼、铅等)、非金属元素(坤、氟等)、有害生物(病害病原微生物、害虫等)、化合物(磷化物、硫化物等)等。

解决这种污染的办法是按照国家有关农业生产环境选择要求的规定选择生产基地并用符合要求的灌溉水进行灌溉。

城市垃圾污染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这种污染现象主要存在于靠近城市的乡村。

解决这种污染的办法是生产基地要远离城市居民区,禁用城市生活垃圾作肥料和使用生活污水浇灌。

农事操作中的污染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

农事操作中的污染主要是指滥用、滥施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残留,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进而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避免农事操作所造成的污染的最有效办法是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科学使用化肥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尤其是选用生物源性农药、植物源性农药和国家推荐的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
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进而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进而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

1)安全间隔期:
是指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获期的间隔天数。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可根据各种农药的毒性和残效期制定。

(2)农药的“三致作用”:
动物长期服用或接触小量的某些农药后,会逐渐表现出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等慢性中毒的症状。

(3)抗药性:
是指生物抵抗药物作用的性能。

(4)残留:
是指动物、植物体内或体外以及环境中残存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衍生物。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锹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氨、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等18种。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毒蝇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等19种。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不同质量标准体系,其构成就象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无公害食品,中间是绿色食品,最上一层是有机食品。

1、无公害食品的基本定义
无公害食品是对“无污染、安全农产品”的一种形象的表述。

严格地讲,无公害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政府有关机构认定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

在保护环境和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1)、强调农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产地的生态环境入手,通过对产地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因子严格监测,判定其是否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条件,而不是简单地禁止生产过程中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这样既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又有利于强化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最终将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2)、对农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控制,而不是简单地对最终产品的有害成分含量和卫生指标进行测定,从而在农业和食品生产领域树立了全新的质量观。

(3)、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普通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实行标志管理,其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