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教案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注释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案例导入
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在我国流传很广。故事大意如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山下有条河。庙里原来只有一个小和尚值守。他每天的主要事务是把水从山下的小河挑上山,接着洗菜、烧饭、吃饭,然后念经、敲木鱼,给菩萨面前的净水瓶添水,夜里注意不让老鼠来偷东西。日子单调、有序,却也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来了个高个子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小和尚打的半缸水用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个子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两个人用,自己太吃亏,便要求小和尚必须和他一起去抬水。于是两人每天抬着一只放在扁担中央的水桶去小河打水。虽然打水效率下降,但总算还有水吃,两人都心安理得。
后来,庙里又来了个胖和尚。他刚进来时想喝水、用水,但水缸里没水了。小和尚和高个子和尚叫他自己去挑水。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用光,其他两个和尚看了心里很不爽。接下来,三个和尚为“谁该去打水”“如何打水与用水才算公平”而争论不休。由于都怕自己吃亏、别人讨便宜,于是谁也不去打水。三个和尚陷入没水吃的窘境。
第一节群体概述
学习目标
了解群体相关的概念;
了解群体的分类;
掌握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知识精讲
群体不同于个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过去的组织比较重视正式群体的作用,但自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之后,组织越来越重视发挥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以达到组织目标。
一、群体的定义、功能及其与个体、组织的关系
(2)群体中人与人的联系侧重于社会关系、情感关系,而组织中人与人的联系则侧重于职务关系、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
(3)两者的管理方式不同。群体的管理方式主要侧重于心理上的沟通,成员间的情感是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组织的管理则主要依靠正式的制度和一系列管理技术。
(二)群体的功能
1.组合功能
2.分工协作功能
3.教化和协调功能
三个和尚为什么会没水喝?这是大人最爱问小朋友的问题。大人进一步的思考则是三个和尚如何做方能有水喝。对此,可谓见仁见智。其实,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个群体规模扩大导致群体绩效下降的群体行为问题。山上那个庙里,由只有一个小和尚发展为拥有三个和尚组成的群体。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单个人的挑水模式变成两个和尚平均负担的抬水模式,再演变到三个和尚责任和心态失衡的“没水吃”模式。由于缺乏群体行为规范,没有分工,个人的责任、权利不清,以及低效的沟通,个人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怀疑他人未尽到应负的责任等,使得个人的努力程度降低,偷懒行为增加,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群体整体绩效下降,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2.群体与组织的关系
对于组织而言,群体是始终存在和不可避免的。群体能够产生对个体或组织有重要影响的力量,既可能给组织带来有利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群体内的动态特征、群体与组织及个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使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目的地建设和引导群体,有意识地从群体中获取所期望的结果。这是因为群体的规范和压力比规章制度更能有效地控制、改变和制约个人的行为;在一定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全面、更有效、更易于执行。群体是组织的正常工作机制,组织必须通过群体行为去实现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理解群体的相关概念;了解群体行为;了解权力的定义、来源和分类,理解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理解冲突的概念、特性、影响、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掌握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掌握冲突管理策略。
素质目标:
教学重点
掌握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掌握冲突管理策略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教学学时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艾德佳·沙因认为,群体是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员组成的。由此可见,构成群体的两个要素是:第一,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第二,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成员的行为。其中,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所谓群体意识,就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的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根据群体的定义,公共汽车上的乘客、马路上看热闹的人群、戏院里的观众都不是群体;机关的科室、企业的质量活动小组、大学中的课题小组、足球队等都是群体;而足球赛场的观众一般也不能称之为群体,但其中可能包含“球迷协会”等群体。
群体与组织的概念是不同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群体的概念不如组织宽。群体成员面对面的交往方式限制了群体的规模,而组织的规模可以随着层次的增加而不断扩大。组织的规模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群体的规模始终是有限的。
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必须和群体打交道,必须把自己的许多东西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同时群体也必然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对于群体的形成、作用和运作会产生重要影响。个人主义严重的个体强调个人目标,对群体的关心和情感依附很少,主要根据自我利益决定个人的行为。崇尚集体主义的个体则对群体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感情,个人目标服从于集体目标,主要根据群体利益来决定个人的行为。个人主义信念常常会超越群体的影响力而在组织中引起不协调,过于强烈的个人主义会破坏组织的有效运作;集体主义精神恰恰相反,它有助于群体和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4.平台或手段功能
5.满足个人多种需要的功能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的需要。
(三)群体与个体、组织的关系
群体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正式群体又集成组织。因此,群体是联结个体和组织的中间环节,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工作关系与心理意识基础上的人群集合体。
后来,还有人为这则寓言编了不少续篇,其中的一个版本如下:
三个和尚互不合作,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不但自己干渴难忍,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给添水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也没人去管,鼠患猖獗。结果,有一次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危及寺庙与和尚的生命。生死关头,三个和尚一起奋力救火。大火被扑灭后,三个和尚顿时觉醒。从此以后,他们齐心协力、有序劳作,再也没有出现守着小河“没水吃”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