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克己复礼 教案

《论语》克己复礼 教案

克己复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 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说说孔子提出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较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 教学设想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并积累重点字词,同时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评析和归纳要义,并用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最终明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教学方法以串讲为主,辅以讨论和争辩.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提问:“克己复礼”的含义?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补充: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问题: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原因?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

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

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

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

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

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

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

“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二、结合注解,读课文,可采取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女声分开读等方式,通过读初步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吗?三、解析1-5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12•1)【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3•14)【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

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评析】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

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7•,5)【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原文】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3•1)【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6•25)【注释】(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第二课时一、背诵前面要求背诵的12.1和3.1章二、解析6——10章【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13•3)【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

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

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注释】(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1•2)【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