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精编版

初中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精编版

初中论语选读之礼克己
复礼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遵循)礼制(周礼)。

(2)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评析】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注释】①劳:辛劳,劳苦。

②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③绞:说话尖刻,。

【译文】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评析】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
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