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与学习动机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生活
电气工程系10电力二班谭永怡学号:1041201076 动机是引发以及持续个体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

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

动机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to move)的意思。

动机的引发,需要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

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引起动机。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

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它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个体回避或离开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或奖励是正诱因,教师的批评或惩罚是负诱因。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当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

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靠行为者自己内省,或观察者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者的行为反应去推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大口大口地喝水时,便可以推测他一定非常口渴,在他大口喝水的行为背后
是干渴动机在起作用;同样,一位学生努力学习的背后则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活动也不例外.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说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

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态度的对象针对学习活动时,这种态度就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起因
若学生处在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环境之中,受身边学生刻苦学习、学风浓郁的感染,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良好的学习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的动因;与上进心强的学生同座位,学生内心有一种趣同的倾向,从而产生发奋学习、自觉模仿的主观愿望;学生在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后,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增强了自信心而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势,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等。

2.指向作用
在上述各种动机中,例如学生奋发学习,挑灯夜战,“闻鸡起舞”,以超乎寻
常的毅力和始终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学生,这些学习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考取名牌大学的梦想;有些学生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学习上被动应付,学习任务难以完成,这些学生学习行为折射出的原因的就是因为一次次在学习上受挫折、丧失了自信心后,放弃了上名校的愿望,学习处于放弃状态,家长或许对自己的孩子“听之任之”;有些学生严重偏科,特别喜欢某一学科,可能是将来上大学时选择该专业等。

3.强化学习
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亲友或同学能及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学习动机“矢志不移”,不会因学生不断“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等。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说来,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由此,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

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通常是一致的.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

正因为学习动机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来学习的。

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

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对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也是深有感触。

一本书,如果我不喜欢,那是很难去学好的,反之,如果对其感兴趣,难自然而然地会好很多。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尽量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激发自己好的学习动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