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与诗词格律2PPT课件
《诗经·邶风·燕燕》三 章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南南 ,, 叶协 尼句 心, 反宜 。乃
林 反 。
“叶音”说和“协句说”都是强改 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 《诗经》的本音 。
《邶风·凯风》一章
《陈风·株林》一章 为韵
《小雅·何人斯》四章
《小雅·鼓钟》四章 为韵
材 料: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 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方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入声韵 职部әk 觉部uk 药部ok
屋部ɔk 铎部ak 锡部ek 质部et 物部әt 月部at 缉部әp
叶部ap
阳声韵 蒸部әŋ 冬部uŋ
东部ɔŋ 阳部aŋ 耕部eŋ 真部en 文部әn 元部an 侵部әm
(BACK)
谈部am
下面介绍几个有关上古韵部的概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广韵》 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 ][-m]收尾的韵,如《广韵》中 的真 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韵,如《广韵》中的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 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 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 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 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 收尾 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 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研究上古汉语韵母的方法:
一般是从中古音出发,把《诗经》、 《楚辞》、《周易》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 语的韵脚确定之后,加以分析、归纳,同时 参照谐声、异文等其它材料来确定。
对于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 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
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
“猪,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丁 丈反。
(BACK)
唇音 双 唇
帮
舌尖中 端 舌音
舌面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照
舌叶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阴声韵
之部ә 幽部u 宵部o
侯部ɔ 鱼部a 支部e 脂部ei 微部әi 歌部ai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箸、褚、堵、睹、赌、都、者
音韵与诗词格律
第二节 古音说略
第二节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 方法 (GO)
二、上古韵部研究 (GO)
三、上古声母系统 (GO) 四、古音通假问题 (GO)
(END)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BACK)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音注
❖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 作的注音。
❖ 其术语为“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便是。
❖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 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 《说文》:“娓,顺也,读若 媚。”
4、声训
声训——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
❖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
伏”或“蒲服”。 ❖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方法: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广 韵》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1、谐声字
❖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 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 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 字。
庄
齿音
舌尖前 精
牙音 舌 根
见
喉音 喉
影
滂並明 透定泥 穿神日 初床 清从 溪群疑
来 审禅喻 山俟 心邪 晓匣
三、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1.上古时期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 读为重唇。”钱氏认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 帮、滂、並、明 。“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