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
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
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
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
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
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
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
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
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
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第二阶段1958-1965 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城市人口大起大落,起伏很大
1966-1978城市化水平停滞不前,下降到(3)第三阶段
12.5%
(4)第四阶段1979以后加速发展,目前近40%
3. 关于中国城市化探索
(1)城市化道路: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
大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50万人口的城
市为中等城市。
(2)几种观点
小城镇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城市重点论
并举论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1. 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同心环带”模型
20世纪20年代,城市社会学的著名派别——芝加哥学派的社
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根据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一个假
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这一
发现称为“同心环带”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五个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
区和通勤者区。
2. 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
1939年,美国学者霍默·霍伊特提出了一个“扇形”模型。
该
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向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环带的方式展开的。
3. 昌西·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
1945 年美国学者昌西·哈里斯和爱德华·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许
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中心都有可能向外扩展。
(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1. 市区
(1)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人口比较密
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市区易于趋向的部位。
(2)城市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市区的规模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的规模成正比。
(3)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行政或政
治上的划分;二是按照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
而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
(4)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
①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
量不等。
②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
③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
2. 郊区
(1)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
(2)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一直围绕市
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圈型地带。
(3)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的到发展的。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 集中和分散
(1)集中产生的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
①集中可以降低成本
②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③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④集中便于融资
⑤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⑥社会优越性:急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为人的素
质提高创造了前提。
(2)分散
集中带来的问题:①人口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中心商业区的地价更高,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②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③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人口及
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⑤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
题。
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以“郊区化”为标志
的分散过程在发达国家首先发生。
2. 生态隔离(专门化)
城市生态学把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叫生态隔离。
“专门化”系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
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发现,伴随专门化的过程,商业区日益集中于地价
最高的区域,大银行、日用品商店、百货公司、大旅社等位居
地价最高的地段,而且中心商业区地界明显。
3. 侵入和承继
(1)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
(2)承继:是继侵入过程的不断发生而出现的。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 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1)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主张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点
和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家。
他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
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何以城市
为特征的法理社会。
(2)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齐美尔将“大城市型特性”描述为个人主义、个性、自
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并把这种独特的城市个
性看作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3)沃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即
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
2.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一)城市问题
1.城市问题概述
城市问题是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2.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①城市决定论
②人口构成论
③亚文化论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概述
所谓“规划”,按照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尔的解释,是指编制
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是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2. 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简介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马塔的“带型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