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Tracy135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以及作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一、引入还记得我们学过两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吗?它们选自哪篇作品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朝花夕拾》中的散文——《藤野先生》。

二、文学常识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藤野先生》这部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写作背景《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

”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

《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四、文体——叙事散文1、概念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生活片断、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

叙事散文要求写真人真事。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3、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五、分析内容(一)理清文章结构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1)“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4)“我离开仙台之后”(36)2、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仙台3、在仙台发生了什么事情?联系课文题目回答鲁迅认识了藤野先生,并和藤野先生交往4、课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5、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在东京,见藤野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在仙台,相识、相处、离别(4-5)往仙台、初到仙台(6-10)相识(11-23)相处(24-35)离别(24-28)匿名信事件(29-31)看电影(32-35)惜别第三部分:(36-38)在北京,怀念藤野6、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二)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1、2 段)(2)赴仙台途中的印象(4段)(3)在仙台受到的优待(5段)(4)匿名信事件(24-28段)(5)看电影事件(29-31段)(6)弃医从文的转变(32-35段)2、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1)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修辞:夸张、比喻、反语)爱国所感——失望厌恶,不屑与之为伍这些情节为下文埋下伏笔,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2)去仙台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忧国爱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3)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物以稀为贵”——弱国国民的辛酸,民族自尊心为后文写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正面陪衬。

(4)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5)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6)弃医从文的转变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小结:(1)本文是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2)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叙事散文特点。

3、中心思想课文以表现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为明线,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暗线。

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1、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文段,看看写了几件事,请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了解裹脚——对骨学的兴趣、求实精神 (1)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

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

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2)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小结: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写法:欲扬先抑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白描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也叫素描。

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服饰——穿衣服太模糊了,竟会忘记带领结学者形象(1)人物身份——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2)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源于他能不怀民族偏见。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