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九章 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九章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一)应对与应对方式★★简单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各种不同应对方式的定义和特点(注意:待补)1.问题焦点策略与情绪焦点策略i.问题焦点策略:是一种直接处理问题或应激的策略。

在此过程中,个体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提高自己为改变情境所需要的能力。

当人们相信自己拥有的应对资源足以应对应激性情境的需要时,就倾向于使用问题焦点的应对策略。

问题焦点策略有助于于解决问题,从而降低或排除应激。

ii.情绪焦点策略:是指并不针对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情绪策略或认知策略,它着力于改变对压力情境的看法,或直接缓解情绪。

当人们认为一件事情不能控制、自己无法改变应激情境或是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不足以满足应激的需求时,往往会采用此方式。

2.斗争反应与预防反应i.预防策略: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对需求的感知,或是通过增加应激影响的承受力,从而预防应激源的出现。

ii.战斗策略:当某种应激源引发了防御性反击时,我们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征服、减轻或击败应激源。

3.回避(淡化)与面对(警觉)短期威胁用回避(淡化)策略更有效,而对于长期威胁用回避(淡化)不能估计和处理长期的问题,相反,通过面对(警觉)来处理威胁事件的个体可能更好地认识问题、调节情绪,因而能成功处理长期威胁。

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应激源的持续时间。

4.独自作战与互助友好独立作战是指当个体觉察到一个威胁的时候,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躯体迅速地被激活和唤醒,以对抗威胁或是逃避。

由于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化中的不同角色和特征,两性在应对发生上可能存在差异,对于雌/女性一般以互助友好策略为主。

而雄/男性一般以战斗——逃跑反应为主。

5.自我防御机制指自我用以避开正常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焦虑和冲突,进行自我保护的一些心理策略。

6.Janis的五种应对策略(详见P206)无冲突继续、无冲突改变、抗拒性逃避、过度警惕、警惕领会:1.应对的概念应对时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应激带来的效应。

2.不同应对方式的意义识记:1.应对(同领会1一致)2.应对方式个体在应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类型或使用方式的概括,又称应对策略。

3.衡量应对成功与否的标志生理和生化标志、是否恢复正常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是否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

4.问题焦点策略和情绪焦点策略5.预防策略和战斗策略6.回避(淡化)与面对(警觉)7.互助友好8.自我防御机制9.Janis的五种应对策略(二)影响应激反应和应激应对的中介因素综合运用:结合实际分析人格与健康之间的可能关系(P209~P218 的主要内容)简单运用:1.结合实际分析A型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具有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性格的人,其雄心很大,有进取心,面对挑战通常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带有敌意情绪、控制欲强。

同时不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

所以A型行为也被称为“冠心病倾向行为”,其与冠心病之间的高相关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高生理反应性和危险行为。

高唤醒的频繁发作通过→刺激激素↑,血液↑→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疲劳。

过度饮酒和长期吸烟其具有三个特点:竞争性完成倾向、时间紧迫感和愤怒/敌对(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个体内部的、个人间的、制度的和文化的等多种心理社会因素影响A型行为的形成和表现。

2.结合实际分析内外控人格与健康间的关系3.内外控人格与健康1)内部控制型(自力控制型)的人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是命运的主人,对所发生的一切负有个人责任,所以也更会作出自我奋斗。

2)外部控制型(外力控制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命运之神手下的一名孤立无援的小卒,不过是受外力支配的芸芸众生,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出对行为的后果不负责任或很少责任相较而言,内部控制者具有更加有效的认知系统、他们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来获取信息,以使他们能够影响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内部控制者更加倾向于做出增强个人能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改进不足之处。

4.结合实际分析应激阻抗者的特点应激阻抗者的特点应激阻抗者的人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投入:意味着高度地参与生活和工作,包括与同事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2)控制:指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生活变故和紧张的局面,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3)挑战:不满足于现状,把生活变化看作是向自己的挑战而不是对安全的威胁。

领会:1. 人格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四种可能模型1)心身疾病模型:某种人格可能导致某种疾病的出现。

2)身心疾病模型:某种人格可能是由某种疾病所引起的。

3)知觉过滤模型:人格可能是一个知觉过滤器,决定对疾病的特殊反应。

4)交互作用模型:人格既可能是一个生理疾病的显示器,也可以通过一些微妙的反馈来影响与疾病有关的生理机制。

2.疾病倾向人格与自我治疗人格1)疾病倾向人格:往往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来对应激作出反应,倾向于将失败作整体、稳定和内在的归因,这又反过来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痛苦水平、生理症状和躯体疾病的发生及对治疗的适应,从而导致生病和短命。

2)自我治疗人格:面对应激非常乐观,抑郁较少,积极情绪提高了他们的生理、认知和社会资源,转而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应对应激情境,生活得更加健康,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

悲观的个性素质会加剧应激作用以及应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而乐观的个性素质则可以预防和缓冲甚至治疗的作用。

3.A、B、C、D型人格特点与疾病1)A型人格:具有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性格的人,其雄心很大,有进取心,面对挑战通常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带有敌意情绪、控制欲强。

同时不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

所以A型行为也被称为“冠心病倾向行为”,2)B型人格:面对挑战时通常比较有耐心,比较放松、不易激动、不好竞争、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容易相处、社交适应性较好的人格类型。

3)C型人格:即癌症易感人格。

其特征是,面对应激常常感觉抑郁和绝望,以及潜在的无助感,可又不把这些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是忍气吞声。

4)D型人格:即忧伤人格,是消极情感NA(长期经历消极情感倾向)和社会压抑SI(社会交往中压抑自己对情感和行为的表达)的统合。

4.人格的坚韧性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1)坚韧性能促进个体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2)坚韧性可以影响一个人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

3)坚韧性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从而影响应激反应。

4)坚韧性可以引发有利于健康的习惯改变,从而减少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识记:1.疾病倾向人格(同上)2.A型行为(同上)3.控制的四种类型(P216)行为控制;认知控制;选择控制;信息控制。

4.坚韧人格尽管身处逆境,但仍然健壮或适应良好。

他们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又被称作“坚韧人格”。

5.弹性与坚韧性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用于虽身处逆境,但依旧能干,且适应良好的孩童。

6.耐力主要用于指那些在晚年能成功应对的老人。

(三)应激管理综合运用:运用应激管理的相关技术干预具体应激反应简单运用:1.结合实际说明应激管理的意义应激管理,就是设计和应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方法一减少潜在应激经历影响的过程。

当然应激管理不是要彻底消除应激,而是把应激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之下,同时防止由于应激相关疾病所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和医疗费用上升。

2.结合实际说明时间管理的意义(注意:P232~P235 待补)通过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做事习惯,学会重新安排事情的轻重缓急,更好地组织个人时间及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区分事情的优先顺序,根据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

开始行动,停止拖延。

有效的时间管理的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意义绝不仅止于此,时间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休闲时间。

领会:1.应激预防的途径1)从根本上减少应激的来源,这主要是着眼于改善个体物理的和社会的生存环境。

2)增加人们应对无法改变的应激能力。

2.应激管理的意义(同简单运用1)3.应激管理的目的(同简单运用1)4.压力日记的作用1)有助于清楚了解自己的处境,意识到目前的应激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有助于找出自认为最具有应激性的具体情境及其特点,明确症结,清楚认识困难。

3)有助于观察症结的应激反应模式4)通过这样的观察有助于发现自己最佳的应激水平,以后可以主动给自己寻找一定的应激,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

5)有助于识别自己处理应激事件的不恰当努力,以及面对应激事件时消极的自我对话和非理性信念,避免增加新的应激。

5.针对应激生理反应的管理技术(详见P224~P227)1)渐进式肌肉放松法2)深呼吸3)想象4)系统脱敏法5)体育锻炼6)生物反馈6.针对应激认知反应的管理技术(详见P227~P229)1)预先设想2)信息控制3)对情境进行再评价4)敏感并及时改变消极念头7.针对应激情绪反应的管理技术(详见P230~P231)1)坦然接受2)转移注意3)自我表露4)寻找情感的社会支持8.针对应激采取的积极行动(行为反应的管理技术)识记:1.应激管理所谓应激管理,就是设计和应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方法一减少潜在应激经历影响的过程。

2.应激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教育、技术获得和实践。

3.渐进式肌肉放松4.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对想象和肌肉放松法的综合运用,对于减轻恐惧和焦虑等情绪体验及其生理唤起非常有用。

5.生物反馈就是借助工具反映出个体通常意识不到但却可以主动控制的心理生理过程。

6.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的步骤①导入期②事实期③感受期④症状期⑤辅导期⑥再入期(四)工作应激和员工援助计划简单运用:1. 结合实际说明员工援助计划的意义1)对于员工的获益(意义)i.及时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ii.促进建立工作中和谐的人际关系iii.在工作中保持更积极的精神状态,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iv.获得自我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等2)对于组织的获益(意义)i.能够明显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生产率ii.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提高士气,增加留职率,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公司形象。

领会:1.研究工作应激的意义1)研究工作应激能帮助我们识别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一些应激源。

2)工作应激给个体健康带来的损害为应激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证据。

3)工作应激是可预防的应激之一,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干预。

2.员工援助计划的意义(同上)识记:1.应激的主要来源1)工作条件所导致的应激2)工作性质所导致的应激3)工作角色所导致的应激4)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应激5)职业发展所导致的应激6)组织结构所导致的应激2.工作应激的表现和结果表现:①耗尽能量②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③不满意度和悲观度增加④缺勤率上升以及工作效率低。

结果:个体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萎缩症状。

3.工作倦怠由于未释放工作应激而形成的衰弱等心理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