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貌似蒋XX说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3、掌握学习(《教学系统设计》P134)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4、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学》P186)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与后一个环节相关的全部过程就称之为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通畅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践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5、学习媒体也称为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学》P80——P86)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特性:恩定性(固定性)、传播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独立性。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特性比较(《教育技术学》P84)选择依据: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依据教学(学习)任务、依据客观条件、依据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6、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7、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P315)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原则:积累原则、共享原则、交流原则。
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分解,整合,使用和储存。
8、学习策略(《教育技术学》P111)△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的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部分①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②元认知(原始的、最根本的、対认知的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注意)策略,调节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环境、程度>管理和雪球支持策略9、绩效技术(《教育技术学》P286)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试试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有很多解释,但其特征就有这样一些典型:1):强调“以人为本”2):系统性和整合性3):目的性4):程序性5):动态性与开放性6):始终追去“高效性”——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10、传播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P25)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7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Effect、Why、Where)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1):确定教学传播信息2):选择教学传播媒体3):通道传递4):接受和解释5):评价和反馈6):调整和再传送11、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教育技术学》P3)①设计:设计室详细的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②开发: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③利用:利用时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过程,④管理: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⑤评价:评价是对一个事物价值的确定。
12、教学组织形式含义(《教育技术学》P124)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三类: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
1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P18):1):哲学基础(技术主义,人文主义)2):一般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系统方法(分析目标背景条件假设、调研搜集事实资料、比较权衡利弊、最优方案、研制试验纠正、应用推广)14、几大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教育技术学》P29、P143)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强化”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得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习者主动性、就只是改组重构新信息意义建构、社会性交流合作、情境性情境创设、资源重要性)15、教育技术发展四阶段(《教育技术学》P43)直观(传统)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16、学习风格分类(《教育技术学》P112)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①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②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学习兴趣、态度、焦虑、价值观等③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以利与坚持、言语表达、动手操作【上三为心理性层面】④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声音、光线、温度、学习时间、感觉通道的偏爱;⑤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独立或结伴学习、竞争或合作学习【后两种构成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和社会性层面】克内克的研究:1:信息加工的风格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3:感情的需要4:社会性的需要5:环境和情绪的需要劳克斯的学习风格分类:1:情感1学习者喜欢在群体中学习,对他人非常敏感,根据他人的情感进行决策2:情感2学习者关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们根据道德和美学进行决策3:认知1学习者喜欢关心生活的实践方面,并根据精确的信息进行决策4:认知2 学习者喜欢用事实建构和理解理论17、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论(《教育技术学》P43)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对经验是怎样得来的,认为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间接方式的来的。
各种经验,大致可根据他的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做的经验)、十个层次。
如下图:“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1).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
但不是说秋去任何经验都必须胫骨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闭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
化分阶层是为了说明各个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升到抽象。
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
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概念可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他把人们探求真理的智力简单化、经济化。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
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其用途:当今,教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与推广了,而"经验之塔"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把新的教学手段加入到"塔"的适当位置上。
其次,必须与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更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牢记。
因为网络的强大威力已经在教学中产生了盲目使用的问题,这是在使用新媒体时所必须要重视的不良倾向18、媒体选择的依据(《教育技术学》P85)1:依据学习者(教学媒体)的特征2:依据教学任务3:依据客观条件媒体选择的方法根据上面三点外,选择教学媒体时,还要考虑媒体自身的特点,如信息的表现形式,媒体的交互可控性等19、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异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教育技术学》P99)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育技术学》P101)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两类学习目标分类系统的比较(《教育技术学》P104)20、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P11)其内容应属于“教学技术哲学”的范畴——它包括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内容,但并非二者的简单叠加。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学科定位也是教育,所以应当是以教育哲学为基础去吸纳与整合技术哲学的有关内容,才能形成“教育技术哲学”体系21、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九大教学事件”,就是将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同教师教学的外部活动相适配的成功尝试。
“九大教学事件”可以这样来表述(前者是教师的行为,后者是学生的反应与应对):(1) 引起学习注意——保持警觉;(2)交待学习目标——建立预期;(3)回忆相关旧知——提取记忆;(4)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性知觉;(5)提供学习指导——编码;(6)引发行为表现——反应;(7)给予信息反馈——强化;(8)评估行为表现——再强化;(9)强化保持与迁移——提示提取。
【网上搜来的】1:引起学习注意2:交代学习目标3:回忆相关旧知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给予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22、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的作用(《教育技术学》P25)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
由于教学过程也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①传播理论阐明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②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③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机制23、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24、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P14)方法有三类:1:哲学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2: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实物分析法,)量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策略法)综合的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