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蔡薇审题人:刘杰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颁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基本分布在当时的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3、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仍然存在大量的习惯法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两个规定反映了()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C.法德代议制形式不同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6、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东”一词,但是具体所指是不同的。
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明清明时期的“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造成这种不同历史时期地理概念差别的根本原因是()A.政治中心的迁移B.行政疆域的扩大C.经济重心的南移D.社会制度的演变7、某班同学在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后,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中正确的有()甲: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某些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思想乙:洪秀全设想的社会是乌托邦式的丙:太平天国运动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丁: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A.1个B.2个C.3个D.4个8、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9、右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
这是因为()A.它是清政府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B.它正式宣告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终结C.它为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提供法律保障D.它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中共二大的分析()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D.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11、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12、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
这次会战()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3、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C.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D.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14、小明在查阅抗日战争时期的旧报纸时,看到一封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信:信的首句是“介石先生惠鉴:……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结尾落款处时间是“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细心的小明发现其中有误,错误之处应该是()A.十五个月之抗战与民国二十八年时间不符B.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不可能写信给蒋介石C.毛泽东不可能用民国纪年法署名D.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15、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A.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B.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1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18、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
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②“一国两制”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求同存异20、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C.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21、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国务院发回的电报中说:“在那里,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定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去维持。
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这表明()A.美苏不存在现实的矛盾冲突B.美苏“冷战”的开始C.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美国力图称霸全球22、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地遏制西欧经济的崛起23、2011年12月17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朝鲜半岛的关注。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朝鲜半岛便处于60多年的分裂状态。
在这60多年中()①南北朝鲜由美苏占领区发展而来②在“冷战”阴影下朝鲜分裂③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4、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说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
”当时冲击世界两极格局的新力量是()①西欧的联合②日本的重新崛起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猖獗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5、二战结束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必须从文字档案和文字档案造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利用人类的一切创造物——语言、符号、农村的证据、土地制度、项圈等一切其他可利用的史料,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
同时,又要防止把自己分割成许多各行其是的“专门化”部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正确的一项是()A.扩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历史学家的视野B.历史研究由个体劳动,变成了集体劳动C.作为现代的历史学家必须把握某一时空的“总体”趋势D.提出了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4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