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五暑假班第5课修辞与语言(答案版)一、小小故事会。
故事一:明代著名学者金圣叹因一宗案件被判死刑,临刑前,他的儿子前来送别。
金圣叹看见儿子,心中很是悲苦,于是随口吟出一句上联:“莲子心中苦。
”儿子十分悲痛。
金圣叹又念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
”儿子听了更加悲痛。
金圣叹的这副对联用的是谐音双关,“莲子”实指“怜子”,“梨儿”实指“离儿”,含蓄地表达了心中的伤感。
故事二:相传,乾隆皇帝带着一帮文人学士下江南,游览名胜。
一天黄昏,天际由远而近飞来一只丹顶鹤。
乾隆欲试随从的才华,令众人各赋《吟鹤》一首。
这突然而来的考查,使随从们瞠目结舌,狼狈不堪。
随游的江南诗人冯诚修见状,脱口吟道:“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乾隆听到此,故意打岔说:“寡人要吟的是黑鹤,非才子所赋也。
”冯诚修毫无难色,泰然又云:“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冯城修巧借典故,一下子将白鹤“变为”黑鹤,真是浑然天成,意趣横生。
乾隆夸道:“卿真诗中状元矣!”二、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使之准确、鲜明、生动、有力的方法。
(二)常见的修辞方法。
1、比喻。
(1)概念: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如:她(本体)站在那里,像(喻词)一棵临风的郁金香(喻体)。
(2)分类:(小学阶段对分类一般不做要求,以下仅作参考)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露似珍珠月似弓。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霎时间,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借喻: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博喻:用多个喻体同时来比喻、修饰本体。
又叫连比。
例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3)作用: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4)演练:老师给大家出个“本体”,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来个比喻句接龙比赛。
看看那个组写得又多又好。
老师给出的“本体”是:母亲教师参考:母亲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当你躁热时,轻轻的抚摩和慰藉使你心平气和;母亲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当你迷茫时,坚定的指引和呼唤使使你迈出矫健的步伐;母亲是海边的一座港湾,当你倦归时,宽广温柔的胸怀使你安逸的停泊;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幽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艰难行走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能帮你找到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疾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2、比拟。
(1)概念: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示例: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拟人)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
(拟物)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
(拟物)(2)演练:①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茫茫的大海上面,稀疏的点缀着几条小船,有随流漂荡的,有扯起了风帆破浪勇进的。
②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花是海的赤子,海是浪花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酒窝。
我的祖国和我像森林和小树一棵;树是森林的宝贝,森林是树的庇护;每当森林在欢唱,我就是那欢唱的音符。
3、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示例: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2)演练:根据老师给出的开头,我们大家来个排比句接龙。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参考答案: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4、夸张。
(1)概念: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或缩小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
(2)作用: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3)分类:夸张可分为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
(4)演练:我们来场比赛,以“天热”为题每人说一句话,看谁最夸张!参考答案:这天热得像在蒸笼里面一样!这天气真热啊,热得像下了火。
天热得可以煮东西了。
这天热的,走路上像走在火炉里!这天热的,洗澡像泡在锅里这天热的,手里拿个鸡蛋,一会儿就成荷包蛋了天气热得要将人烤熟了。
天气热得要将柏油路面融化了。
5、借代。
(1)概念: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示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2)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演练:你能说出以下借代的本体是什么吗?①他只爱“孔方兄”。
——(钱)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③他服务于“杏林”。
——(医界)④“丝竹”悠扬。
——( 乐器演奏出的音乐 )⑤人生自古誰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史书 )⑥今天我“做东”。
—— ( 请客 )6、对偶。
(1)概念: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分类:(分类对学生不作要求,以下内容权作教师参考。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工对: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演练:下面用了对偶修辞的俗语或诗句你能填出相应的另一句吗?过五关,(斩六将)亲贤臣,(远小人)言必信,(行必果)心胸阔,(天地宽)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棋逢敌手,(将遇良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7、设问。
(1)概念: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示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
(2)演练:①你能把这个句子变成有拟人有设问的句子吗?“这是一根橡皮筋。
”参考答案:“这是什么?原来是一根调皮的橡皮筋呀! ”②你能背出多少用了设问的诗句?参考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反问。
(1)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2)反问句的几种形式: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例如:发生了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情,我快乐吗?(意思是我很不快乐。
)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意思是,这样的情景太美了!)连续集中的反问表达很强烈的感情。
例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
(3)演练:①看谁能说出这三句话的区别:难道这事你也懂吗?(意思是这事你不懂。
)难道这事你不懂吗?(意思是这事你应该是懂的。
)难道这事你都不懂吗?(意思是这事你都不懂太不应该了。
语气比第二句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