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法灸法

刺法灸法


针刺的方向
• 一般或依经脉循行定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要 求,为达“迎随补泻”的目的,或顺经而刺,或 逆经而刺;或依腧穴定方向,即根据腧穴所在部 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针尖朝向某一特 定的方向或部位,如刺哑门、廉泉穴;或依病情 定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感达到 病变所在部位,针尖朝向病所以达“气至病所” 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亦是根据病情决定针刺 的方向。
针刺的角度
•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 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 疗的需要而定,一般分为直刺(90度)、斜 刺(45度)和平刺(30度)三种。
行针
• 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喻穴后,为了使 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各 种针刺手法,其含义较广。得气是指将针 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行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浅、较深、深三部 ,“提”就是将针由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插”就 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下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和插 针的结合应用,即在人体的一定深度内将针施行上下、进 退的操”方法。而提插的幅度、层次、频率、时间等,应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 活掌握。 •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 ,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也就是拇指与 食、中指向内、向外来回捻转。捻转的角度、频率、时间 等,应根据病情、腧穴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 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沿针刺穴 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 ,称为循法。此法可宣通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感传导 可缓解滞针。
•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的 消毒: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以 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医者手指消毒 :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习消毒棉球或碘 伏棉球拭擦。施术部位的消毒:用消毒棉球 或用碘伏棉球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拭擦 针刺部位。
毫针的进针方法,针刺的方向、角 度和深度
• 单手进针法是指只用单手持针刺入穴位的 方法。操作时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 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身的下端 ,当拇指与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 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
• 刮柄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 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 、中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可激发经气,是 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 弹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 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但操作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 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 的作用。 • 搓柄法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 单向捻转的方法,此法类似于捻转法,但仅向一个方向捻 针,幅度略大。故皮下组织往往有轻度缠绕针身现象。此 法用于气至之前,使之得气;用于得气之后,可增强得气 感应。 • 摇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 ,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地 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 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此法 有行气作用。 • 震颤法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 、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此 法可以促使得气。
• 得气,即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或提插等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特殊感觉的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 感。患者会感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或沿一 定部位、方向扩散传导;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 感觉。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可以说是针刺取效 的关键。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较慢,疗 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效。影响得气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以及医者 取穴准否和操作手法。若针刺不得气则应采用行针催气, 或留针候气,或温针,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气。 • 候气,是将针留臵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 针;或间歇地运针,施以提乃、捻转等手法催气,直待气 至。 • 催气,是指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 ,或以摇、弹、循、刮等法,激发经气、促其气至的方法 。 • 守气,是指针刺得气之后,就应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 散失。
单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
灸法
•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 温熨体表一定的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因 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且火力温和,故为施 灸佳料。 •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 。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臵1 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 ,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 ,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 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 针。 •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 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中间刺入。适用于 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 管针进针法:即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 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针管一般比针短约5mm,其直径约为 针柄的2~3倍,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将针尖所在一 端臵于穴位之上,左手扶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 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 针管,施行各种手法。
• 隔附子灸,即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上臵艾炷施灸的方法。 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 疡久溃不敛的病证等。 • 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 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分悬灸和实按灸, 前者又分成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 温和灸,即点燃的艾卷一端,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 肤2~3cm处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 雀啄灸,即点燃的艾卷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走 的距离,而是像鸟 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的方法。 •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 针刺留针,又要施灸的疾病。即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 ,在针柄上穿臵一段长约2~3cm的艾卷施灸,或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 点燃施灸的方法。温灸器灸,是应用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有温 灸筒和温灸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 在施灸部位上,一般灸15~20min,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 病。
针刺练习
• 纸垫 •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 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 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 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1.5寸毫针,使针 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 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 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 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神灯照, 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取10~15cm长 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 浸渍后点燃起火,对准穴位猛一触,可闻 “叭”的一声爆响,灸后皮肤有一点发黄 ,或起小泡,为恰到好处。主要用于小急 性病证,如痄腮、喉蛾、吐泻、惊风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即将一些具有刺激性 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肤可起泡,或 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 有用复方者。常用的有蒜泥、细辛灸、天南星灸 、白芥子灸等数十种。由于用药不同,其治疗病 证也不同,如蒜泥灸敷涌治咯血、衄血;细辛灸 敷神阈治小儿口腔炎;天南星灸敷颊车、颧髎治 面神经麻痹;白芥子灸腧穴或患处治关节痹痛、 口眼歪斜等。
• 棉团 • 用棉花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尽量包紧 包实,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 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 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 手法的练习。
• 人体 •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 针手法后,可在身上按要求消毒后进行试 针(学员之间也可相互试针)。自身试针 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 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 感觉。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 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 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
双手进针法
•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 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 。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 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 ,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 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 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 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刺法灸法
针具
伏羲九针
• 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体,针尾。 品种有镀银柄针,铜柄针,金属管柄针 ,塑柄针等。规格有Φ0.14-0.50×13-75mm等 上百种。 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 针,手感好,针尖具有“秃中带锐,锐中 带秃 ”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 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 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
施灸的注意事项
•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 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 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 。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 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 •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 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 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 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 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