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目标导航: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地解释词语及正确翻译课文的每个句子。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比较本文与《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预习案课前导学1.走进作者:(1)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2.写作背景: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3.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尝试练习1.注音环滁()林壑()琅琊()饮少辄醉()岩穴瞑()伛偻()酒洌()山肴野蔌()觥筹()射者中()弈者胜()颓然()阴翳()2.解释下列词语环滁:。

林壑尤美:壑,。

尤,。

蔚然:。

深秀,山行:。

峰回路转:回,转,翼然:。

名之者:饮少辄醉:辄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

寓之洒,。

瞑,晦明变化者:晦,野芳:佳木:。

秀,。

伛偻:提携,泉香而酒冽:互文,即泉冽而酒香。

冽,山肴野蔌:杂然:陈,丝、竹:苍颜白发:苍颜颓然:已而:阴翳:。

翳,乐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

以,太守谓谁:谓,3. 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本文的写景顺序有。

学生质疑初步翻译并领会课文内容,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疑难。

学习案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合作交流1.课文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层层相因,逐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

请看看,每一小层都讲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l)环滁---琅琊---酿泉---醉翁亭(亭的环境)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引子(从远到近)( 2)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风景画)(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情画)写景(从外到内)(3)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归时情景)同其乐----述以文(点明主旨)结语2.提问: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是因为什么才会有如此表现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的?亭命名缘由是什么?4.作者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找出主要词语,指出景物特征,点明本段总结性的句子。

5.文章描绘出一幅太平享乐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那些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滁地的富足?宴饮的乐趣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太守乐在其中?6.日暮醉归一段写了哪几种场景?7.作者写山水之乐的目的是什么?课堂总结:《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图画。

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受挫作者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寄情山水,排解抑郁,反映了他心胸豁达,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少年品味探究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质疑赏析1. 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受挫作者是否心灰意冷?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他是怎样派遣自己的抑郁心情的?2. 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它与《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3.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反馈案积累运用文言字词整理一、词类活用1.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名之者谁2.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4.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5.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翼然临于泉上。

6.号:名词作动词,称呼自号曰醉翁也7.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环绕环滁皆山也8.伛偻提携: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

伛偻提携9.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伛偻提携二、古今异义: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

⑵苍颜白发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

⑶鸣声上下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晦明变化者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⑹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花草的香味⑺佳木秀而繁阴古义:树木萌生滋长今义:美丽⑻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⑼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⑽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今义: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⑾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②山水之乐:乐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以……为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②太守谓谁:是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而:①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②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③朝而往:表修饰,不译④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开: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②连月不开。

放晴。

四、特殊句式:⑴倒装句: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⑵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⑶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也品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深深的感到:醉翁亭很美,《醉翁亭记》更美,醉翁这个人最美!难怪后人评价《醉翁亭记》说:“此文是文质兼美的锦绣文章,景美、情美、人美、语言美、风俗美、思想更美!”你是怎样看待这篇文章的?请发表一下你的学后感言。

会考对接一、填空:(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

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2) 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风光的句子是:(6)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7)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 _______。

(10)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____ ____、____ ______。

(13)《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自然结合。

(1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15)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

二、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

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

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表示解释语气的:()表示肯定语气的:()表示感叹语气的:()三、阅读下面文字完问题。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

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文中那句话概括叙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___________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____________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______________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那句话?_________3.这段文字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换,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请将作者观察、记叙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环滁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本段段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