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梨园春秋
蒙古人 色目人(中亚) “汉人” (中国北方人) “南人” (中国南方人)
元代知识分子被 打入了社会的底层, 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 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 和愿望。他们较高的 文化修养、广博的学 识,推动了元杂剧文 学艺术水平。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特点:
清代皇帝自乾隆开始, 无一不是戏曲爱好者。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 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代表: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关 汉 卿 《 窦 娥 冤 》 《西厢记》是元杂 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 经典,第一次在“存 天理,灭人欲”的封 建社会响亮地喊出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眷属!”的口号。 王 实 甫 《 西 厢 记 》
三星堆铜人面具特征是: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 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 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 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 具无数,场面巨大,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 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 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请问:图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一个弱小无助的寡 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 被诬为“药死公公”而 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 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 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
四、“百戏之祖”——昆曲
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载歌载舞。
地位:最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百戏之祖”
︽ 牡 丹 亭 ︾ 剧 照
畅音阁是紫禁城中最大一座 戏台,始建乾隆三十七年。
艺术手段:唱、念、打、做
做
打 唱
念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渲染气氛: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形成:浙江的温州一带 2、原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瓦舍”
3、特点:用多种表现手段表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 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 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 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 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 戏文上演,广为宣传, 造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 尚被治罪。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梨园: 由一个单纯的果 木园圃,逐渐成为唐 代的一座“梨园子弟” 演习歌舞戏曲的梨 园 ——“艺术学院”。
一、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百戏之祖”——昆曲
五、戏曲的繁盛——京剧
一、戏曲的源头——“傩”(傩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 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原始先民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
五、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 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 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 梦》等。
梅兰芳 (1894~1961)
中国的地方戏曲
除京剧以外,中国还形成了其他 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有 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
评剧 豫剧 越 黄梅戏剧
粤剧
一、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