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ppt课件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ppt课件
神经症 人格障碍 适应障碍 性心理障碍 瘾癖性障碍
11
1. 一般心理问题
近期发生的(小于2个月) 内容尚未泛化 反应不强烈 刺激原因明确 思维合乎逻辑 人格正常
12
挫折心理 郁闷心理
嫉妒心理
常见心理问题 虚荣心理 厌学心理
焦虑心理
自卑心理
13
2. 严重心理问题
有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反应持续时间较长(2—6个月) 反应内容泛化 有时伴有人格的改变
18
三、原因何在?
19
1. 中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特征
生理特征:第一性征发育或基本成熟
第二性征发育过程中 心理特征:个性发展尚不成熟 认识能力不完善 情绪困扰繁多 行为特征: 冲动、反叛、高消费活动
20
21
中学生日常应激源
1.日常困扰:衣食住行、交通等方面困扰 2.生活事件:考试失败、家人意外、被批评、离异等. 3.人际压力:家庭、同学、师生、异性朋友关系 4.学习压力:成绩、作业、同学竞争、父母期望 5.教育方式:体罚、训斥、辱骂等 6.突发社会事件:群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等.
6
中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注意力集中. 完整统一的人格. 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适度的反应能力. 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 自我认知良好. 创造性、成就感。
7
正确价值观
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学生基本条件 做一个尊守校规的人——合格学生 做一个积极奉献的人——优秀学生
中学生常见心理 问题
何谓心理?
心理?
心理 = 人脑对客观事物真实的主观反映
2
内 容
中学生
心理问题及其障碍 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3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标准
4
生理系统
心 理 系
社会系统 统 自然系统
健康系统=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
5
什么是健康? WHO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 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同时道德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完善和谐 具有一种正常的、积极的心态 能将个人心境发展至最佳状态 能与他人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15
3. 心理障碍
● 时间较持久
反应较剧烈 ● 内容有泛化 ● 情绪波动较大 ● 反逻辑性思维 ●人格有缺陷
●
16
神经 衰弱 焦虑症
心理 障碍类型
抑郁症
适应 不良 恐怖症
强迫症
17
图 常见心理障碍类型
资料统计: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10% 高发年龄段12-15岁 男生高于女生
抑郁发生率:高一25.14%、高二28.03%、高三为22.76% 一般心理咨询中,青少年占总数的60%~70% 90后的中学生20%曾经考虑过自杀
4.预防心理障碍。防止和消除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异食癖、神经性呕吐 抑郁症、强迫症等,运用临床心理学技能加以矫正。
32
具体方法
1.学校训练法: 问题解决训练-----寻找解决方法 人际交流训练-----寻找与人增进沟通的方法 行为管理控制训练:改善不良行为 2.行为矫正法 : 给予正性强化及负性强化配合使用 代币法:完成规定任务----奖励----积累----实物----奖励-----模式 3.团体咨询法: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 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 整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方式。 4. 个案咨询法: 面对面地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8
二. 中小学生常见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9
临床心理学三个概念
健康心理: 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不健康心理: 有典型的心理症状 异常心理: 神经症、变态人格、适应性障碍等
10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的分界线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障碍
知、情 、 意、行 和谐 .有积极心态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
29
学习能力养成
积极情绪培养
适应能力锻炼
家庭教育方式
30
心理援助的概念
概念:对本质上由情绪、认知等因素所致心理问题进行帮助
假设:由心理因素所致————化解心理矛盾——际关系及环境作用 以教育、启发、劝告和暗示方法 提高感受、认识、化解矛盾、改善行为方式
少数群体地位的问题 留守儿童、残疾者、文化不适应者
25
四、该怎么办?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念和策略
26
学生成长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参照群体 大众传媒
27
学校心理健康机构设想
心理委员: 班级、学生 心理辅导站:年级组长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
28
◆
三级式心理健康保障模式
●一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规范行为。 ●二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三级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心理障碍和品行不良。 三级式组织: 班主任担负一级发展性任务; 年级组长督管二级预防性任务; 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担负三级矫正性任务。 各课教师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开辟广 泛有效的教育途径和内容补充,总体工作由学校领导负责。
14
1.咬指甲:紧张焦虑、内心反抗的表现,父母或老师要求过严 内心不愿做某事时发生的行为——习惯——固着行 为.
2.上学恐惧:适应不良的回避行为(腹痛.头痛).
3.发脾气:发作性暴怒、哭闹、尖叫、打滚,冲撞、打人咬人 攻击性行为,用发脾气获得欲求满足. 4.饮食障碍:神经性呕吐或厌食,因偏食或减肥而减食,其后 变为厌食。无饥饿感、恶心,闭经等失调症状. 5.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夜惊、梦魇和睡行症.
目标:站在辅导与协助的立场上,诱发学生内在力量 迷惘——自知——彻悟——独立康复——人格积极发展
31
小-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1.培养适应能力。教育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与老师、同学、集体的关系。 同时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和人际相处方式 2.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发展知识经验、观察、记忆、 思维、言语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后进生 --- 成就感体验少,只有挫败感 --- 自卑——抑郁——助长 落后 3.防止不良行为。此期模仿力强而辨别力差,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易染 上说谎、欺骗、偷窃、旷课、逃学等。 德、智、体、美、劳并重,修正不良心理轨迹。
22
2.家庭暴力促发的问题
父母离异、家庭战争、 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 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通过欺凌弱小释放压力, 获取心理平衡。 不良家庭教育“受害者”。
自暴自弃 我行我素
23
3. 学 校 教 育
24
4.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压力:男生生理波动大;女生心理质量低 家族期望压力,思春期压力,学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