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
幾千年的語言實踐啟示我們:表情達意 需要講究修辭。
• 《易·乾·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 居業也。”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 《說苑·善說》:“夫辭者,乃所以尊 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 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二、字詞的錘煉與句式的選擇 三、修辭知識的應用
(八)委婉
•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話說得含蓄、婉轉一些。
• 因爲注重禮貌,講究謙敬,所以人稱代詞的禮 貌替代式在古書中十分普遍。
• 對人(特別是君上)不用第二人稱代詞,而是 代之以“左右”、“足下”、“先生”、“執 事”、“陛下”等敬稱。
• 對自己則盡量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代之 以“僕”、“愚”、“妾”、“奴”、“小 人”、“下走”、“下臣”、“不榖”、“寡 人”等謙稱。
歸南山)
(4)交際辭令 •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九)省略
• 憑借一定的語言環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使文字 更加簡潔明快。
(1)省略主語 • 楚人爲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傳) (2)省略賓語或兼語 • 明日,子路行,以()告()。(論語) •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史記) (3)省略述語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4)“曰”字省略
• 用“請”、“幸”、“謹”、“敬”、“惠”、 “辱”等表敬副詞來表示對對方所作所為的尊 敬。
• 用“竊”、“忝”、“猥”、“伏”等表謙副
(1)避粗俗 • 即陽爲病狂,臥便利。(漢書·玄成傳) (2)避忌諱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人疏。(孟浩然·歲暮
•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六)誇飾
• 又稱“誇張”、“鋪張”。通過形象化 的語言,將被描寫的事物藝術地誇大或 縮小,給人以突出的印象,從而增強語 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 博喻:賀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三)代稱
•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用語。不用 事物的固有名稱,臨時借用與該事物有 某種內在聯繫的詞語作爲稱謂。
2、形容詞的錘煉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弊在賂秦。
……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 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 強弱勝負已判矣。
3、數量詞的錘煉
過秦論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不敢進。
……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 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 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異勢也。
• 《赤壁賦》: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 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杜甫《飲中八仙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 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 《舊唐書·李適之傳》: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 杯。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七)倒置
• 又稱“變序”。有意改變語句安排的正常順 序,前移或後置,用以加強語勢、調和音節、 錯綜句法。
• 《左傳·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 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 者,楚之謂也。舍前之忿可也。”乃歸蹶由。
• 杜注:言靈王怒吳子而執其弟,猶人忿於室 家而作色於市人。
•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 甫·秋興八首)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九個名詞將九種事物有機連綴起來,共同 組成一幅蕭瑟淒涼的秋郊黃昏行旅圖。
1、動詞的錘煉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者以為餌,可以已大風、 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其 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歳賦其二,募 有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 焉。
• 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代稱。 • 乘堅驅良逐狡兔。 • 乘堅策肥。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徵指代該事物。 •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孟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
(五)互文
• 又稱“互文見義”,或“互見”。在連貫的句 子里,將本應合在一起說的兩個詞語,分開上、 下句各出現一個而省去一個,解釋時要把兩個 詞語合起來講,參互成文,互相見義。
• 《左傳·鄭克段於鄢》:“公入而賦”,“姜出 而賦”。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 入,互相見。”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凡 言‘互文’者,是二物各舉一邊而省文。”
古代漢語的修辭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恰當的語言材料來提 高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左 傳·僖公三十三年)
•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 二年)
•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漢書·高帝紀 下)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二)有助於提高欣賞古代作品的能力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華,可愛者甚蕃。晉陶淵 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 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 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排比等。 從而使文章的語言精練優美。
嘗試分析劉禹錫《陋室銘》、《岳陽樓記》等 美文的語言藝術。
• 《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古人文多連
類而及之,因其一并及其一,漢入江,江 方入海,因江入海,漢亦同之。”
(十一)變文
• 行文中運用同實異名關係改變用詞的一種方法。 • 《漢書·黥布傳》:“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
信。” • 張晏注:“往年與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 《詩經·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
•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訴衷情)
• 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 黃金百斤盡。(戰國策·秦策)
• 引文:引用見之於載籍的文字。
• 明引,先秦時候的著作以引經書爲主,如《孟 子》引《詩》達26次,《荀子》引《詩》達70 次。
• 暗引,不說明出處。
• 《岳陽樓記》:商旅不行。《易·復卦》:先王 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 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 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論語)
(十)連文
• 由於某種需要而連用相關相類詞語作陪襯 的一種修辭方法,亦稱“連類而及”。
• 《左傳·昭公十三年》:“鄭,伯男也,而 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
謂也。(莊子·秋水) • 引事:在行文時引用歷史故事,在辭賦、駢文、
散文、詩歌中常見。
•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 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恥 之。(報任安書)
• 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能龍蟠鳳逸士,皆 欲收名定價於君侯。(與韓荊州書)
• 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 名爲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
(二)文言文中句式的選擇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 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得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 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
三、修辭知識的應用
(一)有助於準確訓解古代文句。
4、虛詞的錘煉
費袞《梁溪漫志》: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語 助,其最妙處自“其信然邪”以下,至“幾 何不從汝而死也”一段,僅三十句,凡句尾 連用“邪”字者三,連用“乎”字者三,連 用“也”字者四,連用“矣”字者七,幾乎 句句有語助矣,而反復出沒,如怒濤驚湍, 變化不測,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 AB+ab=Aa+Bb • 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並提,但在表意
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 係分別相承,故叫並提或分承。 • 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信盧綰 列傳) • 脭醲肥厚。(枚乘·七發) • 耳目聰明。(華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