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区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人)首先,可以把人的自然生命同人的文化生命加以区分,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人与社会的联系加以区分。
对人的自然生命、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研究,就形成了自然科学;而对人的文化生命、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再进一步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与对人与社会联系的研究,是不相同的。
前者所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本身,即人的本质。
后者所探讨的,则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即人的行为。
对前者的探讨,形成了人文科学;对后者的探讨,形成了社会科学。
2、人文科学的基本作用(1)探讨人的本质(2)建立价值体系(3)塑造精神世界3、人文科学的基本价值(1)揭示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与活动(2)阐发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意义(3)建构以意义为中心的精神家园4、人文科学的非基本价值:(1)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2)人文科学的趋俗化倾向(3)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4)人文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5)人文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是:保持路线畅通5、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和社会制度进行变革的时期。
解释: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化、尖锐化,政治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政治家们希图把人文科学变成政治斗争的旗帜和武器,而人文学者也希望使人文科学对现实政治发生积极的影响,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就使得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表现得尤其鲜明和强烈。
(人文科学总要在现实政治中发挥影响和作用,只是这种影响和作用是大或是小而已。
)如何看待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①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是人文科学的价值之一种,是历史对于人文科学的一种需要,②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在历史上对于人文科学的发展有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
在历史上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为现实政治的需要和现实政治的干预,而忽视了人文科学的基本价值,甚或扭曲人文科学的基本价值,从而妨碍了人文科学的正常发展。
6、人文科学的趋俗化倾向:发生在稳定时期解释:指人文科学力图接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适应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以非政治化的内容来满足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精神需要。
这种精神需要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如消磨空闲时光、保持心灵平静、增加人文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等。
这些内容基本上是远离政治生活的。
如何正确认识人文科学的趋俗化倾向:(1)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其负面作用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这种负面作用表现在:①把人文科学对人的文化生命的揭示变得平淡乃至肤浅,失去了深刻性;②把人文科学对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意义的阐释进行了消解,特别是把意义中所包含的理想性的内容进行了消解。
7、人文科学的价值域:是指人文科学所产生作用、产生影响的领域。
政治化倾向使人文科学的价值域得到空前的放大,趋势化倾向导致人文科学的价值域的缩小。
8、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1)人文学者(2)人文精神(3)人文方法(4)人文著述9、网络世界对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网络世界对人文科学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为人文科学的文本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大众直接参与人文科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网络世界的出现不仅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人文科学中来,而且也使人文科学的思想空间得到了新的拓展;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文学的趋俗化倾向;网络世界对于人文科学来说,不仅带来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的趋俗化,而且也可以促进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理论传播。
网络语言,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学语言所具有的仿真性、朦胧性、情感性等文学特征被颠覆,网络文学语言的虚拟化、技术化、符号化等特征被逐渐植入文学语言之中。
10、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惯常的熟知的精神的)日常生活是以个体的人的日常存在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而非日常生活则是以人的类(阶级、民族、国家、社会)的存在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愉悦的生活、物质的欲望,更关注挣钱、娱乐、休闲、饮食男女之类,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消解掉了。
日常生活及其大众文化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不是依靠日常生活、大众文化自身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人文科学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引导,使人们不至于沉溺在日常生活中,沉溺在个体化的生命体验中,失去了类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的追求。
特别在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时代,在大众文化与网络世界相结合而表现出强大渗透力与影响力的今天,人文科学的这种批判与引导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
11、现代社会生活:指19世纪以来(1840)由于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生活。
特点:①经济生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②科学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③网络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④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发达,对个体的人的生存予以了更适合的环境,保证了个体的人能够更稳定生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又表现出强有力的惰性、非批判性,使个体的人沉浸于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或虚拟的网络游戏中,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类的观念,缺乏轰轰烈烈的创造。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概括的说,就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世界的肯定灌注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中,强调通过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生命,也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神的世界或人的文化世界的某一部分(如科学、技术、经济)。
换言之,人文精神强调人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和自己的文化世界,与单纯把人归结为自然的不分人禽的观点不同,与立足于神的宗教精神相对立,又有别于片面夸大科技作用的科学主义和单纯强调经济作用的经济主义。
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生活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有着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影响,能够对人的本质起着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又不应背离人的本质,更不应把人异化为非人,使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失去其价值与意义。
所以,人文科学不能对社会生活漠不关心,而应当积极关注人的社会生活,为完善人的社会生活提供自己的帮助。
1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的鼻祖:杜尚《泉》现代性即理性14、消费社会的实质:(符号与符号的差异)构建差异15、两座文化高峰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隶农暴动和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覆亡,这标志着西方古代社会的终结。
在这以后的一千年的历史岁月,后世的人们把它称之为“中世纪”。
文艺复兴:从公元14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7世纪初,期间三百余年,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16、古希腊文学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喜剧作家:克剌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17、古希腊历史三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18、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代表人物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马基雅维利《君主论》19、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0、洞穴隐喻: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他说,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
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
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
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
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
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
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认识这一隐喻,就必须认识到,人类囚禁在自己的身体之中,并且与其他的囚徒朝夕相伴,任何人都无法辨别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甚至也无法辨别自己的身份,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
21、理念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理念中最高的是善的理念;理念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各种个别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摹仿。
人的本性是其灵魂,灵魂中包含了理性、勇敢与欲望,人以理性认识理念、认识善,因此有理性的生活也就是有德性的生活,也就是最高的善。
22、理想国:体现理性的学者阶级体现勇敢的军人阶级体现欲望的劳动阶级23、西方人文科学发生的时间:古希腊西方人文科学确定的时间:古罗马(西塞罗)24、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发生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第一个人文学者是孔子,最后一位人文学者是龚自珍25、五史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通典》《通志》《文献通考》26、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1)人文科学的持续发展(2)人文精神基本上处于主导地位(3)文、史、哲相结合相沟通(4)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难产”27、中国近代人文精神为什么会难产(1)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更看重类的价值,更强调类的存在的意义;西方近代人文精神,则更看重个人的价值,更强调尊重人的个性。
(2)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因与商周时代有着传统的联系,往往缺乏尖锐的判断性;西方近代人文精神,因为是在反抗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斗争中发生发展的,因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只强调人的德性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并不引导人们去积极地探索自然、追求知识;西方人文精神,则鼓励人们去积极地探索自然,追求知识,因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的比较,说明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与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相比,有着自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