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钩 端 螺 旋 体 病
传染病学:钩 端 螺 旋 体 病
赫氏反应
表现:
(Jarisch-Herxheimer)
青霉素首剂注射后2-4h出现突发畏寒、寒战、 发热、出汗、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厥冷。
机理: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内毒素。
预防:小剂量与分次给药:
首剂5U万,4h后5U万,4h后20-40U万,Q6-8h。
处理:
降温、镇静、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呼吸兴奋剂。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治疗要点
原则:“三早一就”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1青霉素:首选 首剂:40U万肌注,重者:2h后追加40U 万 Q6-8h,160-240U万/日,至退热后3天。 注意赫氏反应
2其他抗生素: 庆大霉素: 8U万,Q8h,肌注。 四环素: 0.5g,每日4次,连用5-7天。
肺出血先兆
胸闷气促心不安, 面色苍白唇发绀, 脉搏呼吸渐消失, 湿性罗音满肺间。
钩体病肺出血型
钩 体
病
:
双
肺
广
泛
性
大
片
阴
影
黄疸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4-8天后: ①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功能异常。
②出血倾向:
③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钩体巩膜黄染
钩体病肝细胞损害性黄疸
2 特异性检查: ⑴钩体分离:血、尿液培养,20-70%(+),一周 ⑵血清学检查:
①显凝试验:第7-8天出现阳性,恢复期 >4倍。
②ELISA法: ⑶肺部X线:肺出血型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点状、片 状融合性阴影。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确诊:特异性抗体(+),培养(+)。
临床诊断口诀
死亡数 60 45 21
2008(1-10月)
739
17
2012
440
5
2014
498
6
发病机制
钩体败血症的形成---全身毒血症(3~7天) 多脏器功能紊乱----毛细血管损伤(3~14天) 变态反应----后发症(数天~数月)
病情轻重与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相关
发病机理
钩端螺旋体 皮肤粘膜 血流 大量繁殖
钩体毒素 败血症
各组织器官损害
病变基础: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伤。
病理解剖
基本病变: 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害 以肺、肝、肾、心、骨骼肌、 脑膜和脑实质的病变为显著
突出特点: 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 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示意图
紧密
松动
窗口
开启
钩体病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单纯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后期并发症
1 后发热:病情缓解后3-4天,T 38℃,1-2天。 2 反应性脑膜炎:发热期出现脑膜炎症状与体征。 3 眼的后反应: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葡萄膜炎。 4 闭塞性脑动脉炎:多见于波摩那群感染后2-5
个月。脑缺血、渐进性偏瘫、失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常规检查:
WBC、N 或正常,轻度蛋白尿管型尿,血沉 。
皮肤黄染
钩 体 病 黄 疸 出 血 型
魏尔氏面容
钩 体 病 黄 疸 出 血 型
肾衰竭型
常与黄疸出血型并存。 各型都可有蛋白尿。 仅少数人出现少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脑膜脑炎型:
少见。 病后2-3天出现头痛、呕吐、颈抵抗力、神志不 清、瘫痪、昏迷。 严重者:脑水肿、脑疝。 脑积液:压力 白细胞稍 淋巴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易分离出钩体。
肺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3-5天后不同程度肺出血。
1 轻度肺出血型 :咳嗽、痰中带血、少许湿罗音。 X胸片:双下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2 肺弥漫性出血型:进展快,咳嗽、痰中带血大咯血。
有关因素 主要表现
正常肺部
正 常
肺
部
线
片
钩体病肺出血型X胸片钩体
病 : 左 中 下 肺 弥 漫 性 阴 影
肺弥漫性出血型
对症治疗
1 肺出血型: ①镇静: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②激素疗法:氢化可的松。 ③强心:毒K。
2 黄疸出血型:参考黄疸型肝炎治疗。 3 脑膜脑炎型:参考乙脑治疗。 4 后发症的治疗:酌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比细菌弱,对干、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但在中性湿土或水中可存活1~3月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
国际上已检出 24个血清群、 273个血清型 国内也已发现 19个血清群、 74个血清型
如 波摩那群: 分布最广 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 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野鼠和猪。 黑线姬鼠:稻田型。 猪:洪水型。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
细长丝状,一般有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 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旋转式运动,穿透力强 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呈黑色/褐色,易见
暗视野钩体
暗 视
野
映
光
法
所
见
的
钩端螺旋来自体致病性(问号状复合群)钩端螺旋体 非致病性(双曲复合群)钩端螺旋体
需氧,含兔血清培养基,28~30℃,1W 抵抗力
2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较强免疫力
可再次感染,新入疫区易发病且重
流行特征
季节性 地区性
6~10月 热带、亚热带
职业性
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等
年龄、性别 青壮年、男性
流行形式
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年度 2003 2005 2007
全国疫情报告
发病数 1803 1415 580
发热、肌痛、淋结肿
单纯型
症状:①发热:稽留热,部分弛张热。 ②肌肉酸痛:头痛、四肢腰背,小腿肌为甚。 (三痛) ③乏力:全身乏力,肢体酸软。
体征:①结膜充血。 ②腓肠肌压痛。 ③表浅淋巴结肿大压痛:腹股沟,腋下。
1
钩体结合膜充血
钩 体 病 结 合 膜 充 血
钩体结膜充血
钩 体 病 结 合 膜 充 血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教学目的
了解 钩端螺旋体的特性,本病预防措施
熟悉 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各临床类型的临床表现
掌握 钩体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法
概论
钩端螺旋体 鼠类和猪 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
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重者:肝肾功能衰竭、肺弥漫性出血。
有关因素: ①病原体毒力强。(黄疸出血型) ②病人免疫力低下。 ③病后未及时治疗。 ④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治疗后赫氏反应。
肺弥漫性出血型
主要表现:
①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② 缺血缺氧的改变。 ③呼吸功能变化:气促、节律改变、罗音加重。 ④心脏功能变化:心率 、第一心音 、奔马律。 ⑤神经系统表现: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昏迷。 ⑥X胸片:双肺广泛点状、大片状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