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共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1.A【解析】A、向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是改善土壤的酸碱性,故A选;B、汽车尾气净化减排,就是将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故B 不选;C、工业尾气回收处理,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故C不选;D、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故D不选;故选A。
2.D【解析】A.锌片和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C.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中C、O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但为放热反应,故C不选;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选;故选D。
3.D【解析】A.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熵增反应,A项错误;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不大,B项错误;C.该反应的△H>0,△S>0,所以在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C项错误,D.根据△G=△H-T△S,在△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D项正确。
故选D。
4.A【解析】A.防腐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选项A正确;B.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B错误;C. 食盐中添加补碘剂是营养强化剂,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C错误;D. 酱油中添加补铁剂是营养强化剂,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5.B【解析】A.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故A错误;B.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Cl-+H++HClO,在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较大,可降低氯气的溶解度,可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正确;C.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故C错误;D. H2(g)+I2(g)2HI(g),反应前后为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加压不影响平衡,故D错误;故选B。
6.C【解析】A.如果反应前后体积相等,减小体积、加大压强后浓度改变,但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改变,但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C.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如果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改变,一定发生化学平衡移动,故C正确;D.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压强对平衡无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7.D【解析】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但由于稀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的△H≠-57.3kJ/mol,A错误;B.由于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则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多,但放热越多,△H 越小,因此反应CH4(g)+2O2(g)=CO2(g)+2H2O(g)的ΔH>-890.3 kJ·mol-1,B错误;C.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将1.5 mol 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小于46.2 kJ,C错误;D.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g)+O2(g)=2CO2(g)△H=-566.0kJ/mol,互为逆反应时,焓变的数值相同、符号相反,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566.0kJ/mol,D正确;答案选D。
8.C【解析】试题分析:①加H2O,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①错误;②加KNO3溶液,则溶液中相当于有稀硝酸的存在,会产生一氧化氮,则产生氢气的量会减少,②错误;③滴入几滴浓盐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铁的量不变,所以产生氢气的量不变,③正确;④加入少量铁粉,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同时铁的质量增加,氢气的量增加,④错误;⑤加NaCl溶液,相当于加水,反应速率减慢,⑤错误;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铁置换出铜,与铜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但铁的质量减少,产生的氢气减少,⑥错误;⑦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氢气的量不变,⑦正确;⑧改用10mL 0.1mol/L盐酸,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氢离子物质的量不变,氢气的量不变,⑧正确。
答案选C。
9.B【解析】A、由题意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升温加快反应速率,但衡逆向移动,NO转化率减小,故不选A;B、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增大压强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NO转化率增大,故选B;C、升温速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加氮气平衡逆向移动,NO转化率减小,故不选C;D、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加压反应速率增大,无法确定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故不选D。
10.D【解析】A、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热量,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故A 错误;B、依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吸收(a-b)kJ热量,故B错误;C、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为吸热反应,故C错误;D、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mol-1,故D正确;故选D。
11.B【解析】N的物质的量减小,应为反应物,平衡时物质的量变化值为8mol-2mol=6mol,M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平衡时物质的量的变化值为5mol-2mol=3mol,则有n(N):n(M)=6mol:3mol=2:1,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 M。
则A.0~t2内M的物质的量增加了4mol-2mol=2mol,则用M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2mol/(VL·t2min)=2/Vt2 mol/(L•min),A错误;B.t1~t2内容器发生反应2N M,N转化为M,物质的量减少,所以容器内的压强逐渐减小,B 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 M,C错误;D.t2与t3时刻的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同,分别为8mol和7mol,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等,D 错误;答案选B。
12.B【解析】试题分析:A、由图象可知,t1时正反应速率增大,然后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应是增大压强,A错误;B、t2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说明使用了催化剂,B正确;C、t3时反应速率减小,然后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应为减小压强,C错误;D、t4瞬间反应速率不变,然后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则应是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而不是降低了温度,D错误。
答案选B。
13.A【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发生变化,若反应容器中压强不变则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①不选;A气体的生成和D气体的消耗速率均描述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②选;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而气体质量始终不变,只有当反应达平衡,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才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故③不选;反应物均为气体,总质量不变,恒容条件下,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若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故④选;所以选②④组合,答案选A。
14.C【解析】平衡常数K=,所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 2CO+H2O。
A、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选项A正确;B、恒温恒容下,再充入CO2气体,平衡正向移动,H2浓度减小,选项B正确;C、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正反应方向移动,选项C不正确;D、平衡常数K=,所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 2CO+H2O,选项D正确;答案选C。
15.B【解析】假定平衡不移动,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实际再次达到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即a<c+d;A.假定平衡不移动,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实际再次达到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A错误;B.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即a<c+d,故B正确;C.反应平衡逆向进行,总物质的量减小、D的物质的量也减小,D的体积分数变化不能确定,故C错误;D.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变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6.D【解析】A.由图可知,总反应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实现了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H2↑+O2↑,故A正确;B.过程I为2molH2O分子变成2mol氢原子和2mol羟基的过程,吸收的能量=463 kJ×2=926 kJ,故B正确;C.过程II为2mol氢原子和2mol羟基生成1mol氢气和1mol过氧化氢,放出的能量=436 kJ+138kJ=574 kJ,故C正确;D.过程Ⅲ为1mol过氧化氢变成1mol氧气和1mol氢气,断开1molH2O2中2molH—O键和1molO—O 键,形成1molO2中O=O 键和1molH2中H—H键,吸收的能量=463 kJ×2 +138 kJ =1064kJ,放出的能量=496 kJ +436 kJ =932 kJ,吸收的能量大于放出的能量,该过程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D。
17.C【解析】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V逆、V正都增大,V逆增大的多,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则在该时刻V正增大,V逆不变。
与图像不符合,A错误;B.图Ⅱ表示的可能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正反应、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二者增大的倍数相同,所以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也可能增大压强后的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情况,B错误;C.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降低,因此图Ⅲ表示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C正确;D.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但是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图Ⅲ不能表示不同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D错误。
答案选C。
18.A【解析】A. 由图可知,10min 时甲烷的浓度继续减小,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可能是升高温度,故A正确;B. 反应进行到12min时,CH4的转化率为1.00-0.251.00×100%=75%,故B错误;C. 根据图可知,前5min内甲烷的浓度由1.00mol/ L减小为0.50mol/L,故v(CH4) =(1-0.5)mol∙L-1/5min=0.1mol/ (L∙min) ,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则v (H2)=3×0.1mol/ (L∙min) =0. 3mol/(L∙min) ,故C错误;D. 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导致氢气浓度增大,虽然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减小氢气浓度的增大,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不会消除浓度增大,平衡后c (H2)增大,故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