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含答案

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执笔人:刘翔宇审核人:李福友时间:课题: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班级:组别:姓名: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掌握区域的含义。

3、掌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预习内容】一、区域的特征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和可变性: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性质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课中探究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的划分。

2.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对比来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能够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对区域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重点难点】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汇总疑惑】各学习小组汇报预习中的疑惑点,老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本节课一一解决【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照片,并且布置在教室周围,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欣赏并思考其中差异的原因。

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探究 2 分钟,小组合作3 分钟)阅读课本P2,结合图1.1、1.2回答: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会产生哪些影响?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小组探究的成果)归纳总结、提升拓展:探究二:地理环境对当地农业的影响(自主探究3分钟,小组合作6分钟)问题1:小丽家位于东北的松嫩平原齐齐哈尔,这是她拍摄的家乡的照片。

置身于金黄色的油菜地里,看着远处自家洁白的房屋,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

照片内容可信吗?问题2:小刚是长江三角洲南通市的一个农村小伙子,家乡商贾云集。

高考失败后,自己在家乡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是他承包的土地,大豆长势喜人!除此之外他还承包了几个鱼塘,利用科技致富,年收入20多万元。

图片内容可信吗?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小组探究的成果)归纳总结、提升拓展:探究三:地理环境对当地民居的影响(自主探究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居各有特色,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民居为窑洞、内蒙古地区为蒙古包、云南有傣家竹楼。

请分析这些民居差异的原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小组探究的成果)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三、反馈训练、巩固落实(请同学们利用课堂上 分钟时间,完成当堂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

下课收交给教师批阅)1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

(2)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

请归纳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

为了证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着差异,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 、 、 、 。

4)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 却建在南部,其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自我总结:此探究给我们什么启示?自我总结:此探究给我们什么启示?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扣目标】(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点,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课后提高案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4.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地带性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的原因有()①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②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③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承东启西④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雄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的位置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6.关于以上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地都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B.灌溉水源是三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三河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D.三地都是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省区三大产业构成(%)GDP(亿元) 产业①产业②产业③7.内蒙古的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销售属于的产业分别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③①8.a、b、c代表的省份可能是() A.海南、浙江、黑龙江B.黑龙江、浙江、海南C.浙江、四川、黑龙江D.黑龙江、四川、浙江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发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据此回答9~10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较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二、综合题11.(2009·江苏地理)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

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

①资金②劳动力③技术、管理④原料、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反馈训练、巩固落实1:(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2)旅游商(服务、手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

(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地势(海拔高度)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径流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答出四个方面即可)(5)南部靠近大城市、工业区(或靠近能源消费地)(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

2:(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答资源、生态、污染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只答环境与生态两方面也可以)(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交通、科技、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课后提高案1.C 2.B 3.C4.B5.C 6.A7.C8.B9.D10.D11.(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2)①③⑤②④(3)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12.(1)由转型阶段向再生阶段转变(2)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涨等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可能停滞甚至衰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们收入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