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古语法系统

中古语法系统

中古语法系统一.构词法中古音变构词能力下降,这一时期结构构词法多产,主要表现就是在附加构词中,产生了新的词头、词尾。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1.阿名词词头,出现于上古末期,对其来源学界存有多种看法:①来源于‚伊‛王力《汉语语法史》P5向熹(《简明汉语史》)也认为,词头‚阿‛可能来源于上古的‚伊‛,因为‚伊‛‚阿‛同属于影母,是双声,而脂、歌韵部接近。

②‚阿‛是天生的前缀任学良《汉语造词法》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很多语言现象都不容易找出来源,这是很自然的,‚‘阿瞒’、‘阿姨’的‘阿’……都不好说明来源。

对于那些确实无演变痕迹可寻的形态标志,我们只能说它们是天生的‛。

③‚阿‛是发语词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沈怀兴(《复音单纯词、重叠词和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从发声学的角度看,认为‚阿‛是个衍声词头,在日常用语中,见了面打个招呼,‚阿‛一声应该是非常自然的,正因为如此,‚阿‛通常出现在亲属称谓与人名之前。

④来源于动词‚阿‛孙常叙(《汉语词汇》)、朱茂汉(《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杨天戈(《名词前缀‚阿‛探源》)等学者认为来自‚保育‛义的‚阿‛,最初用在亲属称谓、代词前,后来扩展到姓名、排行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

‛正义:‚服虔云:乳母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于阿保之手。

‛‚阿‛的虚化过程:大土山、大丘陵→山的弯曲处→屈从、迎合→徇私、袒护→保育→亲昵西汉末和别的词类结合面渐宽,作为词头即已萌芽,开始可以附于女性专名前。

例如《汉书》出现‚乳母王阿舍‛、‚寡妇左阿君。

‛东汉、南北朝时出现于称谓中,如:阿母、阿妹、阿女、阿兄、阿爹、阿爷、阿姨、阿姑、阿翁、阿叔等东汉开始也可用于代词前:阿谁阿侬阿你后来范围扩大,出现于姓、名、字、行第前面:俞樾引宋〃王楙《野客丛书》:‚阿之一字缀以姓,阿阮;缀以名,阿戎;缀以字,阿平;缀以行第,阿六。

‛宋代以后,‚阿‛构词能力变弱,逐渐退出共同语,但现在在一些方言里还有存留。

2.老名词词头,源于形容词‚老‛,最初表示年长或年老的意思,先秦两汉时期,‚老+名词‛很多,如老臣、老妇、老儒等。

存在争议的‚老‛:①老彭《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老彭,殷贤大夫。

‛刘宝楠《正义》引郑玄:‚老,老聃。

彭,彭祖。

‛②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金〃元好问《示姪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③老鼠《方言》:‚伏翼,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

‛《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伏翼即蝙蝠,古云鼠所化,故有老鼠、仙鼠之名。

‛王力认为‚老‛成为名词词头,从唐代开始,可加在姓、称谓、动物名前,例如: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

‛《晋书〃郭奕传》:‚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刘纳言《谐噱录》:‚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

‛到宋元,又出现:老虎、老鸦、老婆等而且在宋代,名字前也可加‚老‛:苏轼诗:‚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范成大诗:‚快读老坡秋望赋。

‛但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在唐代已经出现:刘叉《答孟东野》:‚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排行加‚老‛的情况,起源最晚,清代《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赵老二‛‚杨老六‛‚龙老三‛等。

3.子词尾‚子‛,由名词‚子‛而来,在古代有六种‚子‛不应该认为是词尾(见教材P9)‚子‛是由小称虚化而来的,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释名〃释形体》:‚瞳子,子,小称也。

‛《礼记〃檀弓下》:‚使吾二婢子夹我。

‛但上古用例少,魏晋南北朝多起来,一般放在有生命的物名前,如:奴子青雀子犊子师(狮)子汉子南北朝以后,分布扩大:刀子瓮子小笼子日子等(无生命)唐宋以后,用例更广:衫子巾子鞋子扇子手帕子车子本领子媳妇子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的构词能力就很强,并且在唐代以后还发生重要变化痴子风(疯)子矮子合子倚子兜子宋代还产生了‚交子‛‚会子‛等现代还有傻子等等。

4.儿由名词虚化而来,《说文》:‚儿,孺子也。

‛本义为‚小儿‛。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史记〃袁盎鼂错列传》:‚从史尝盗爱盎侍儿。

‛《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氈乃我家旧物。

‛《淮南子》:‚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

‛《晋书》:‚尝有二偷入室。

‛《南史》:‚诸偷恐为所识,皆逃走。

‛‚儿‛由‚小儿‛发展为小称,开始用为小名(小字)的词尾,例如:《南齐书〃武帝本纪》:‚世祖武皇帝……小讳龙儿。

‛《南史〃梁本纪上》:‚梁高祖武皇帝……小讳练儿。

‛当它扩大到与动物名词、器物名词构词时,就虚化为词尾,这种现象从唐代开始产生,唐诗里出现了‚猫儿、鱼儿、雁儿、蜂儿、蛾儿、衫儿、瓶儿‛等等(动物名多,器物名少),宋代以后器物名增多,如‚车儿、船儿、葫芦儿、枣儿‛等,发展更为成熟。

但是,‚儿‛成词尾后,名词用法仍然存在,例如:庾信诗:可怜巢里凤凰儿。

杜甫诗:鹅儿黄似酒。

5.头由名词虚化而来,《说文》:‚头,首也。

‛本义是指人或动物的头部,如‚人头‛‚虎头‛等,引申指事物的顶端、前部,如‚山头‛、‚石头‛等,进而虚化为名词后缀。

王力认为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六朝,标志为‚头‛与方位名词相连,虚化为词尾《企喻歌》:‚前头看后头。

‛项斯诗:‚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但有学者(太田辰夫、周法高)把词尾‚头‛的产生推至汉魏∶《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汉书》∶‚亦食糠覈耳。

‛孟康注∶‚覈,麦糠中不破也。

‛(晋)晋灼注:‚音纥,京师人谓粗屑为纥头。

‛唐代以后,用例增加:枕头指头骨头宋代可出现在抽象名词后,构成表抽象事理的新词:话头日头兆头彩头名头宋以后,可以放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使之变为名词:朴实头《朱子语类》老实头《红楼梦》说头《红楼梦》听头《儿女英雄传》二.处臵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一)术语名称的由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臵者,叫做处臵式。

‛《汉语语法史》:‚处臵式就是‘把’字句。

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介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臵。

‛(名1)+把/将+名2+及物动词将那一舱活鱼都走了。

《水浒》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红楼梦》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

李频诗(二)处臵式的产生王力认为处臵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之间,但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从上古的‚以‛字结构就开始了(陈初生《早期处臵式略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把‛、‚将‛的虚化1.早期(唐宋)处臵式特点现代汉语处臵式:①把书送给老张。

②把袖子往上卷。

③把头一抬。

④把黑板擦擦。

⑤把院子打扫干净。

⑥把大门上了锁。

⑦把衣服脱了。

早期(唐宋)处臵式跟现代汉语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例如:料理中堂,将少府安臵。

《游仙窟》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

皮日休诗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

《敦煌变文》(2)动词后面带宾语,例如: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吴融诗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旃檀。

寒山诗(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例如: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

《敦煌变文》沩山把一枝木吹两三下。

《祖堂集》如人一日只喫得三碗饭,不可将数日饭都一齐吃了。

《朱子语类》(4)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例如:不期自己遭狼狈,将此情由何处申?《敦煌变文》(5)现代汉语里,处臵式的否定式一般把否定副词‚不‛放在‚将‛和‚把‛的前面,而不放在‚将‛、‚把‛和动词的中间,早期(唐宋)处臵式没有这种限制,‚不‛可以在‚将‛和‚把‛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例如:念我常能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杜甫诗今人所谓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

《朱子语类》(6)有些句子整个格式具有致使义,‚把/将‛后的宾语并不是受事,去掉‚把/将‛,句子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句,现代学者称之为致使义处臵式,例如:二人辞了须好去,不用将心怨阿郎。

《敦煌变文集》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诗2.从结构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处臵式的研究梅祖麟《唐宋处臵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3)将唐宋时期的处臵式分为三类:(甲)双宾语结构 VB+O1+V(+于/与)+O2(1)处臵(给):把O1给O2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

《曹溪大师别传》(2)处臵(作):把O1当做/看作/比作O2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旃檀(寒山诗)(3)处臵(到):把O1放到或放在某处将竹插于腰下。

《敦煌变文》(乙)动词前后带其他成分(1)动词前带其他成分 VB+O+X+V若把白衣轻易脱。

杜荀鹤诗好把仙方次第传。

翁承赞诗(2)动词后带其他成分 VB+O+V+Y图把一春皆占断。

(秦韬玉诗)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

《朱子语类辑略》又将火箸一长一短并著。

《楞伽师资记》公只是将那头放重了。

《朱子语类辑略》沩山把一枝木吹两三下。

《祖堂集》①Y是补语(如结果、处所等);②Y是‚了‛或‚着‛;③ Y是动量词(丙)单纯动词居末位 VB+O+V仰山便把茶树摇。

《祖堂集》料理中堂,将少府安臵。

《游仙窟》后又有学者(吴福祥)在梅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类:致使义处臵式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诗)以此思量这丈夫,何必将心生爱恋。

《敦煌变文》关于来源:1.甲型句来源于以字句,‚把/将‛受‚以‛的沾染而产生词汇替代: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孟子》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先秦表示处臵(到),一般用‚V+O+(于)+PW‛: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先秦最常见的‚以‛字用法是引出工具语,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后来由引介工具变为引进受事的处臵式:鬼便以新钱数十正掷庾额。

《太平广记》引《述异记》2.丙型句来源于连谓结构:仰山便把茶树摇(茶树)。

《祖堂集》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

《齐民要术》3.乙型句来源于受事主语句,在受事主语句上加‚把/将‛:白衣轻易脱→若把白衣轻易脱一春皆占断→图把一春皆占断但蒋绍愚认为乙型句来源于丙型句。

4.致使义处臵式: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谈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4《〈元曲选〉中的‚把‛字句》,《语言研究》1999.1一类:把/将+Sa+VP 来源于使动句A (1)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了。

←宝玉红涨了脸。

《红楼梦》(2)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

←可惜污了他的新裙子了。

《红楼梦》B (3)您孩儿只因谢金吾把母亲的头跌破了来。

←倒将我推下阶基,跌碎了这头。

《元曲选》功能扩展到含一般动词的致使义处臵式: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