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林布拉的神奇公式是如何选股赚钱的

格林布拉的神奇公式是如何选股赚钱的

格林布拉的神奇公式是如何选股赚钱的美股年均复合回报率超过30%,A股年均复合收益率近18%,轻松战胜大盘。

投资大师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教你如何成为股市大赢家。

乔尔·格林布拉特用他连续20年创下40%年回报率的投资经验,道出了成功投资的法则。

更重要的是,他研究出一套简单的神奇公式,利用这个公式,可以持续地战胜大盘。

A股投资者也可以做到,只要懂得利用神奇公式,就能容易地找到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在超低价时投资。

如同格林布拉特一般,持续打败大盘也并不是难事。

《证券市场周刊》通过回溯检验,根据神奇公式构建的投资组合,在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之间,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17.55%,远超同期上证综指的5.29%。

20年,从1000美元到83.67万美元,这是戈坦资本(Gotham Capital)的投资奇迹,甚至比巴菲特也毫不逊色。

而这一投资记录,是在几乎不动用杠杆的情况下创造的。

“便宜买好生意是神奇公式的核心理念。

”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价值投资者之一,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管理的戈坦资本,在1985年至2005年这20年间,年复合投资回报率达到了40%,他如此评价他自己发明的神奇公式,认为神奇公式是戈坦资本投资流程的简化版。

“神奇公式能够帮助不懂估值的投资人战胜大盘,而对于精通估值的投资人,神奇公式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起点,他们的估值能力还能给神奇公式加分。

”利用神奇公式,在美国的历史回溯检验数据显示,1988年至2004年这17年间,该策略的年复合回报率为30.8%,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复合回报率仅为12.4%。

该神奇公式在A股市场依然有效,通过回溯检验,在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之间,该策略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17.55%,而同期上证综指为5.29%。

神奇公式打败标普指数神奇公式将寻找好投资的流程简化成两部分:一是寻找好的生意;二是寻找便宜的股票。

好的生意是指有形资本回报率(EBIT/T an g ible Capital,ROT C)高的公司;便宜的股票则是指息税前盈余/企业价值(EBIT/EV)高的股票。

其中,EBIT是指前四季度的息税前盈余。

然后,神奇公式分别按照有形资本回报率、息税前盈余/企业价值高低,对在美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交易的3500家大公司(剔除了若干金融股与公用事业股)进行排名,排名结果从1到3500。

最后,将每家公司的两个排名结果相加。

数值较小的股票,就是神奇公式股票,即是神奇公式选择的最好投资标的。

格林布拉特建议,投资者可以每隔2-3个月,根据神奇公式的最新结果,购入排名最好的5至7只股票,从而在9-10个月后,构建起一个包括25-3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

每只股票持有一年后就可以卖出,在神奇公式的最新结果中选择新的取而代之。

格林布拉特对上述投资策略进行了历史回溯检验,在美国1988年至2004年这17年间,该策略的年复合回报率为30.8%,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复合回报率仅为12.4%。

也就是说,这个无需任何分析和思考构建起来的投资组合,长期表现远超大盘,当然也就击败了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

要知道,绝大多数主动式基金的长期表现都要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差。

或许,这就不难理解巴菲特会对此做出评价:“了不起!便宜买好生意,这看起来是不是太简单了?”其实此投资策略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一方面的难度来自于投资人的执行力,巴菲特常言,投资“简单但不容易”;而另一方面的难度来自于数据。

神奇公式的A股战绩当年的价值投资者包括巴菲特本人,整日翻阅《穆迪手册》和《标准普尔投资指南》,就是为了计算每一家公司的每股净流动资产。

当股价小于或等于每股净流动资产2/3时,考虑买入。

这策略看起来更简单,却耗费了这些价值投资者大量的精力。

神奇公式两个指标的计算要比每股净流动资产更为复杂,但幸好在今日有Comp us tat等这样成熟的数据库,包含了美国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数据。

也正是借助于Comp us tat数据库,格林布拉特才能够实时地计算出几千家公司的ROT C与EBIT/EV。

格林布拉特把计算结果放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投资者只需访问该网站,并使用上面的插件工具,就可以“找到好的投资标的”。

在A股市场,能够胜任此类投资策略的数据库或工具还没有出现。

国内的数据库大多数是原始财务报表数据的简单罗列。

即使有一些计算后的财务比率,也只能是一些中间状态,不能据此得到结论。

为填补此空白,《证券市场周刊》将在官方网站(www.c apital w ee k.c om.c n)上推出相应的神奇公式插件,希冀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本刊还在A股市场上(不包含金融股)进行了历史回溯检验,发现该投资策略在中国依然有效。

通过回溯检验,根据神奇公式构建的投资组合,在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之间,年均复合收益率为17.55%,而同期上证综指为5.29%。

考虑到强周期性公司在行业景气阶段EBIT会急剧增大,以此EBIT计算出来的两个指标,可能不能准确体现“生意”的好坏和估值的高低。

将强周期行业剔除后,重新进行了回溯检验,同期年均复合收益率则为17.61%。

萃取高质量数据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归根结底是依靠ROT C和EBIT/EV这两个财务指标定量地寻找投资标的。

而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就是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便宜买好生意”逻辑看起来很是清晰,但如果ROT C和EBIT/EV这两个财务指标的数据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好生意”和“便宜”,那么,神奇公式不仅帮不了投资者,还很有可能误导投资人,让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直接根据原始报表计算得出的财务数据,往往做不到高质量。

例如,南京高科(600064.SH)采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直接计算得出的EBIT/EV对于判断“股票是否便宜”意义不大;同样,广州友谊(000987.SZ)截至2009年底总资产为22.56亿元,货币资金则达到17.52亿元,如果不对超额现金进行处理,计算出的ROT C也不能很好地表现生意的好坏。

因此,如何合理地从原始报表中萃取出高质量的两个财务数据,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什么是好的生意神奇公式将ROT C的高低作为判断生意好坏的标准。

格林布拉特表示,ROT C考察的是通过公司的商业模式,1美元的有形资本能创造出多少美元的盈余。

计算ROT C的公式为:前四季度息税前盈余/(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短期付息债务+固定资产净值-超额现金)。

格林布拉特认为,分子采用EBIT指标,在于剔除不同公司间的财务杠杆、实际所得税率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让ROT C指标更直接地体现“生意”的好坏。

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我们在新会计准则中计算EBIT指标时,进行了如下的调整:剔除资产减值损失,由于很难在总体上确定经常性和偶然性资产减值,并且经常性资产减值数额一般较小,因此全额剔除;剔除营业外收支,尽管这部分收支常与主业有关,但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剔除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以及由此产生的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常与主业相关,且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持续的。

剔除它的原因在于,财报通常不披露联营合营企业的详细情况,从而导致没有充分的数据来计算ROT C;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式的分母为经营公司业务所需要的有形资产。

格林布拉特认为,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是相关方提供给公司的无息资金,不应包括在分母中。

此外,格林布拉特强调,由于超额现金对公司的运营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在计算ROT C时,分母应扣除超额现金,但他没有透露如何计算超额现金。

计算超额现金就等同于探求,企业到底应该保有多少现金?为简便起见,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假设:企业营运需要保有的最低现金为M a x(0,流动负债-流动资产+现金),而剩余的现金则为超额现金。

在此假设情形下,对美国上市企业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格林布拉特公布数据的吻合。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将新准则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也作为现金来处理。

同时,考虑到新准则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并且其租金收入出现在其他业务收入中,因此,在计算ROT C时,也不能忽略。

综上所述,在新准则中,计算ROT C的公式就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超额现金+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固定资产净值+投资性房地产)。

在旧准则中,计算ROT C的公式可简单认为是:(营业收入+财务费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超额现金+应付短期债券+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便宜股票的标准前四季度的息税前盈余/企业价值(EBIT/EV)的高低是神奇公式判断股票是否便宜的标准。

其中企业价值等于总市值加上付息债务净额。

格林布拉特认为,股票的总市值只反映了购买公司所有者权益所需支付的成本,不能完整反映投资者投资于一家企业的总成本,它忽略了负债、现金及其它一些因素。

债权人、优先股股东对公司资产享有优先求偿权,企业必须先偿还债务、支付优先股股息,然后才能支付普通股股息。

因此,在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业务之前,股东无法从公司财务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在计算总成本时,要将公司债务与市值相加。

当然,在投资一家公司时,投资者在承担其债务的同时,同样也会获得超额现金,应该将超额现金从成本中减去。

我们认为,在计算EV时,还必须扣除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其他资产,并加上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其他负债。

因为不进行这样的操作,计算出的EBIT/EV对于判断估值水平的高低意义就不大。

新会计准则将一些此前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按照当期该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方式核算的主要科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

此外,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还会引起延迟所得税负债。

对市值中现值成分的调整自然也要涉及这一科目。

因此,在新准则中,我们应扣除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持有到期投资,同时,加上了相对应的延迟所得税负债。

持有到期投资尽管没有按市场价值计算,但其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接近,我们还是将其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做了相同的处理。

我们没有扣除投资性房地产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依旧按成本模式计量。

综上所述,在新准则中,计算EBIT/EV的公式就转化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市值+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少数股东权益-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延迟所得税负债-超额现金)。

而在旧准则中,计算EBIT/EV的公式可简单认为是:(营业收入+财务费用)/ (市值+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短期债券+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少数股东权益-超额现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