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制度1、察举制度的形成选士制度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是从汉代开始(即汉代察举制)。
汉代选士制度秦和战国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世科举制的前身。
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抵御当时豪族地主势力的分庭抗礼,迫切要求争取广大知识分子以扩大其统治势力。
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下“求贤诏”规定了荐举贤士的程序,(令诸侯,郡守亲自劝请贤者,并以车驾迎至京师)强调地有才不举的官员要罢免,这一个“求贤诏”成为汉代选士的开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选士以儒家经术和道德原则为标准,(三大文教政策:兴太学、重察举、独尊儒术。
)并有了具体的科目和荐举名额、方式的规定。
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并使各地官员察求贤才,这样较健全的选士制度就形成了。
实是以“乡举里选”做为基础。
2、察举的科目和形成汉代选士制度统称察举制,亦称选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地方的郡国长官和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长官负责察访人才,并向朝廷举荐。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主要有二:1、贤良方正2、孝廉(1)贤良方正:为中央选拔有才能的上层统治者。
贤良方正在察举制中地位最高。
开科无固定时间,一般是在国家有重大事件需要研究时,由皇帝下诏,让公卿郡守推举贤良方正,令他们就皇帝提出的问题书面发表方法和建议,这就是所谓的“对策”,对策符合皇帝心意的往往立即可以获得显要官职,如:晁错、董仲舒,等人都是通过贤良对策而得以应用。
(2)孝廉:由地方选拔人才,是察举制中最经常的科目,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逐渐制度化,按一定人的比例分配名额,“举孝廉,郡国二十万举一人”。
四十万人举二人……依次类推,不满二十万则两年选一人,对推举上来的孝廉起初朝廷一般不再进行考核就委任官职,东汉以后才增加了考试程序。
贤良方正与孝廉相比,贤良方正比孝廉地位要尊,孝廉比贤良方正要众,所以《文献通考》中说:“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者莫如孝廉。
”此外汉代选士科目还有秀才科(优秀人才),由地方官员选送到中央来,考的不好的可放到太学学习。
另太学学生也可考明经科。
(可见选士与教育在东汉是结合的)童子科:年12—16岁的少年优秀人才,经考核破格录用为“尚书”、“童子郎”。
上述诸科选士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必须由官员推荐这一点是共同的。
3、察举制推行的意义及流弊察举取士作为选士制度的一种:体现了选贤使能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国家机器的效能,使一些中小地主以及平民出身的士人有可能进入统治集团,这样就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通过选士宣传了;儒家道德观念,提高了人民对儒经学问自我修养的积极性,汉代有“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谚语,可见察举制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察举制也有弊端:(1)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这样,选士权实际上掌握在各地各部门的长官手里,他们往往“取年少能报恩者”,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
(2)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则沽名钓誉,作假求名。
东汉初年孝廉许武故意分家,自取肥田广宅,以使两弟获得乡里的美名,因而被举为孝廉。
等二弟被举荐后,许武又把三倍于前的田地、财产还给弟弟,并公布于众,自己又因此名声大振而升官。
在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影响下,托、贿赂之风极盛。
为避免察举制的弊端,东汉出一位改革家——左雄(尚书令)对察举制进行改革:(1)规定年龄只能在40岁以上的才能举孝廉。
(2)要进行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官方法律文件),练其虚实。
”这种推荐和考试相结合,为汉代选士制度确立这样一个模式。
文官系统《文献通考》说:“两都只从郡国荐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与后世科举之法矣。
”其考试办法为以后科举制开创了先例。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离乱”时期,三国魏蜀吴(220—265);西晋(265---316)司马炎代魏,316年西晋亡,北方进入北朝(五胡16国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东晋(317---420)东晋亡后南方进入南朝(宋、齐、梁、陈);东魏----北齐北朝316----439北魏统一北方-----534 577北周灭齐统一北方西魏=---北周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北周政权---589灭陈统一中国。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1、察举制度的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2、曹操实施:“唯才是举”的政策,分别于建安15年(210)、建安19年(214)、建安22年(217)下了三道求贤诏,其中有言道:“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且“权立九品”。
3、乡里组织遭到破坏,“户籍混乱,考详无地”;4、《汉书.古今人物表》提供了理论依据,刘邵的《人物志》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其是大规模调查登记方式探测人才资源。
1、设立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德才充盛者,贤有识鉴者”。
2、品第人才:小中正根据品(家世)、状(德才)将人才分作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作上中下三等,计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晋品状合一,重品轻状。
3、按品第授官,与品级的升降而升降,每三年一清定,或升或降。
4、品第与官品的关系:官品:1 2 3 4 5 6 7 8 9品第:1 2 3 4 5 6 7 8 9三、九品中正制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时代,是士族政治或门阀士族政治的时期:士族:相对庶民寒族,类似三代五品以上为官的家族;世族:家族中累世为高官;势族:有权优势的家族;门阀世族为血缘关系与地位、权力、财富关系的结合。
中正官的职权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把持。
他们以品代状,人手一部谱牒,以家族的门第品第人才,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的状况。
以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
”势家大族子弟即不愿意为将决胜千里,也不愿意为相运筹帷幄,而是“薰衣、剃面、傅粉、施朱、望之若仙。
”四、“秀孝”考试的重振到南北朝后期,由于世家大族子弟即不愿意为将,也不愿意为相,实权逐步为寒门势力所取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九品中正制造成“干弱之强,君弱臣强”的恶果。
南北朝后期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势力,又重新捡起了“秀孝”之选。
孝廉试经,十通八以上,叙之。
秀才试文,第居中上已上,叙之。
北齐考试,“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听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北周“不限荫资,唯在得人。
”选士有了黜落,考试竞争化,使察举秀孝日渐向着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演进。
隋开皇年“隋氏罢中正”。
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一、科举制的确立与科举制的特点肇基于隋代确立于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已与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产生后,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存在1300年,对隋唐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科举制的确立隋代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后,为确保中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保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迫切需要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下诏举贤良之士;开皇三年(583)再次下诏:“如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并诏以十科举士:“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十科举士。
开皇七年(587)“制诸州岁贡三人。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开皇十八年(598)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杜佑《通典》卷十四载:“炀帝始建进士科。
”宋朱熹《通鉴纲目》卷三六载:大业二年(606)秋七月“始建进士科。
”传统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近些年一些搞科举研究的学者认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诸州学士,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允许士人“怀牒自进”。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从此宣告国家设科公开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以考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正式确立。
2、科举制的特点(1)科举制为士子“怀牒自进”,即以自由报考为特点;(2)科举制以考试的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一切以程文为去留;(3)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4)科举制度合科目选与学校教育为一体;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经过唐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典范。
1、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方法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每年冬天,学校都要将经过考试合格的中央六学一馆的学生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学生成为生徒。
那些不在学校学习自学成才的人,向所在县提出书面申请,经本县考试州又复试合格的,由州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由於他们随各州进贡的物品发送,故称之为乡贡。
生徒、乡贡都是常科考生,常科是每年都举行的。
报考时间为每年十一月一日开始。
报考的办法是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业成者。
中央官学的学生,由国子监祭酒负责选拔,地方官学的学生由长史负责选拔。
通过考试选其合格者,送至尚书省的礼部参加省试。
到了尚书省后,生徒乡贡皆须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填写三代履历,经过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书尚书省,故曰省试)定期命题考试。
2、考试机关与考试程序开元二十四年(736)考试的主持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从六品)移到礼部侍郎(正四品),从此相沿不改。
考官有成主考、主文、有司、知贡举、如由他官代替则称之为“权知贡举”。
考试程序为:每年秋八月举行州试,取中者于十月随进贡的物品至京城,待来年春再参加省试,称之为“乡贡”。
中央六学一馆及其它官学的生徒,经过逐级考试随乡贡一起参加省试。
3、考试科目唐代常科科目繁多,据《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