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三语文2016.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

一颗▲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潦倒杂乱无章B.敏锐潦草不赞一词D.机敏潦草不赞一词C.机敏潦倒杂乱无章D【答案】()灵敏。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机敏: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尖锐。

第一空用“机敏”符合语境。

灵敏;语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潦倒:敏锐:眼光感觉()()不仔细,不认真。

第二空从对象上界定字“潦草”不工整;符合语境。

做事失意。

颓丧;潦草: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不赞一词: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D项。

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由“乏善可陈”的意思推断,“杂乱无章”符合语境。

选择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但是考生要注意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C项,“需要更多像姜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些包含“像”字句就不一定是比喻句,例如仕坤这样的”只是表示同类比较的,并不是比喻句。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B【答案】B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这是“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重点大学的学生用此诗句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明显不符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

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

▲,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A.⑤⑥②①④③B.⑤⑥③④①②C.⑥⑤②④①③D.⑥⑤③①④②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⑤句“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⑥句先承接前一句继续用比喻解释“三危”,然后用“灵感”总启下文。

②①④先表明乐僔和尚到三危山的时间,然后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写“三峰”和“小峰”,揭示“三世佛”A 项最恰当。

等产生的灵感。

③揭示“飞天”产生的灵感。

因此5.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分(3 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④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壶口烟③泰山日天地奇观⑥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⑤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⑧石林自有高材生五指擎天群峰拔地⑦琼海独具大手笔B.④③⑤⑥.③④⑧⑦AD .②①⑥⑤C.①②⑦⑧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考生首先需要了解“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地理人文特征。

“山东”的“孔府”“泰山”,“山西”的“关公”“壶口”,“广东”的“南海”,“广西”的“漓江”等地理人文特征是考生首先要了B 解的。

使用排除法,然后再结合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的特点,选择项。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学孔堂记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

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

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

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

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

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

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

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

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

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

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

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

吴之先启于泰伯。

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

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

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

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

曰:子游先。

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

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

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

于是择①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

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 有删改:①缵宗:作者自称。

【注】) 分的一项是(3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序:次序A.无不序焉之谓礼.所以:用来……的途径.故学子游所以B学孔子也..忝:谦辞,有愧于.缵宗忝守兹邦C.勖:勉励D.其尚勖之哉.) (3分正确的一项是不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A 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B 子之道。

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

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C 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但也是学习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D 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9.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4分)6A7B8(1)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就衰微了。

..【答案】.(2) 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堂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

9 ();对吴地文化的传承;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对孔子大道的尊崇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对于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解析】A项“无不序焉之谓礼”中的“序”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看是否符合文意。

从句法成分分析,应作为动词,解释为“按序排列,有次序”。

7B项“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的表述曲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意,原文的“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礼乐是文学的外在显现。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串联成句,补充省略(1)“学乎孔”“得乎礼”的句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2)句式,“独得”可译为“唯独获得……的心得或收获”。

“微”的意思是“式微,衰微”。

() 其中”的省略。

“肄”的意思是“学习”。

“弟子之良者”的句式,“于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由原文“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何可以科名哉?”可以看出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是对孔子大道的尊崇.)“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的表述是对吴地文化的传承;由“冀诸士子子弟;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可以得出是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的目的。

)分(11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0①思秋陆游,江湖浪迹一沙鸥。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③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①【注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

③“我要是陈登,,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

后来刘备对许氾说:(字元龙)去下邳看望陈登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

“元龙百尺楼”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后来便用)分(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2) (1)融情于景。

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答案】通过西沉的残月、(2)报国无门的痛苦。

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不服年老,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