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一、选择题1、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智育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B、完善人格C、社会实践D、发展智力3、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 A )。

A、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B、发展智力C、培养社会实践能力D、促进身心健康4、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双基,具体是指( C )。

A、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技巧B、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C、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 )。

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激发动机D、巩固运用6、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A )。

A、教学原则B、教学目标C、课程标准D、教学方法7、教学工作的中环节是( B )。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发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8、教师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深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C )。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式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9、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表象的教学阶段是(B )。

A、激发动机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10、围绕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程序是( A )。

A、教学组织形式B、课的类型C、课的结构D、教学过程11、教师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是贯彻哪项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式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2、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哪项教学原则?( D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式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3、上好课的前提是( A )。

A、备课B、写好教案C、了解学生D、检查作业14、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是(B )。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方法C、教学过程D、教学原则二、填空题1、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4、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5、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综合课的结构通常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处作业等。

7、主要的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征的认识过程,具体体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10、一堂好课的要求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

11、学业评定的方法分为: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评语法。

12、作业的形式大致可分为: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练习作业、各种实际操作作业。

1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其它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15、参观法包括: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习题作业法等。

三、判断说明题1、教学就是智育答:错。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智育的实施途径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

根据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2、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答:错。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

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对于教学原则,人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时代的要求、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制定教学原则,但是教学规律不同,对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

四、简答题1、教学的作用有哪些?答: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而且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

2、对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学能够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窨以及个人经验的局限,从而扩大认识范围,加快认识速度,提高认识效果。

第二,能够使个体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德育的内容是( D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品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2、下列不属于德育任务的选项是( D )。

A、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C、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D、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3、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反映的是( B )。

A、方向性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D )。

A、说明教育B、榜样示范C、指导实践D、陶冶教育二、填空题1、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2、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4、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5、主要的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

6、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8、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9、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1、德育的重要意义答: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等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等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第十章一、选择题1、形成班集体的前提条件是( A )。

A、共同目标B、核心队伍C、规则和秩序D、舆论和班风2、下列哪项不是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D )。

A、自发性B、凝聚性C、竞争性D、自觉性3、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 A )。

A、班主任B、班干部C、班级活动D、集体凝聚力4、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B、促进学生的社会化C、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D、利于组织多样的活动5、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多种途径中,班主任发挥的作用是( D )。

A、核心作用B、榜样示范作用C、指导实践作用D、枢纽作用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D )。

A、确立班级目标B、培养班干部C、组织班级活动D、带好班级,管好7、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B )。

A、确立班级目标B、了解和研究学生C、组织班级活动D、形成正确规范和舆论8、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 )。

A、观察B、调查C、活动D、谈话二、填空题1、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班级。

2、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包括:自发性、相互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性、畅通性、盲目性、散漫性、排他性、可变性。

3、班体体的构成要素包括: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准则、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4、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开展教育活动、进行个别教育。

5、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

6、确立班级目标要注意:渐进、有恒和多样。

7、班级文档管理包括:学生成绩报告单、操行评语、学生档案、班级日志。

8、偶发事件的特征包括: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

9、班会按是否有明确的教育主题分为主题班会和常规班会。

三、简答题1、班级的教育意义答: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不断学习社会规范。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2、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答:1、对学生进行德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他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3、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基本原则:答:1、首先要控制感情,沉着冷静。

2、其次是了解情况,掌握分寸。

3、再次是依靠集体,教育学生。

4、班级活动设计选题的依据主要有:答:1、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

2、班集体的现实情况。

3、学校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

第十一章一、选择题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研究层次上属于( A )。

A、方法论B、研究方式C、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D、研究对象2、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是(C )。

A、确立目的B、选择方法C、提出问题D、进行调查3、在课题来源上,将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为课题属于( C )。

A、学生问题B、教师问题C、教育实践D、教育现象4、在课题来源上,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属于( B )。

A、教育实践B、教育理论C、科研规划D、理论联系实际5、以已有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为线索,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是( C )。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阅法D、综合查找法6、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称为( 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