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双向性、不可测性、 单向性、重现性、可测性 服从统计规律 准确度 精密度 进行多次平行测定
消除或减小 校正或减免 的方法
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灵敏度不高,准确度高, 常量、高含量组分较合适。 仪器分析:灵敏度高,准确度不高,微量组分分析较合适。
E x xT
Er x xT 1平行测定数据相互接近的程度,平行测
定的结果相互越接近,则测定的精密度越高。 精密度通常用与平均值相关的各种偏差来表示。 (1)偏差 偏差是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 与误差类似,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2)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
(3)消除系统误差后,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好结果!
三、公差
生产部门对于分析结果允许误差的一种限量(允差) 。 如钢铁中碳含量的公差范围,国家标准规定下表所示:
碳含量 范围(%)
0.100.20
0.200.50 0.020
用标准样品对照
用标准方法对照
做加标回收试验
2)空白实验
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同样的步骤和条件 进行的测定,试验得到的结果称为空白值。从试样分析结果中
扣除空白值即可消除试剂、蒸馏水和实验器皿带进杂质所引起
的误差。 空白值一般不应很大,否则应采取提纯试剂或改用适当器 皿等措施来减小误差。
过失(mistake)
由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可以避免的。
例如:溶液溅失、沉淀穿滤、加错试剂、读错刻度、记录
和计算错误等。非随机误差 。
弃去该结果!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比较
系统误差 产生原因 分类 特点 影响 固定的因素 有时不存在 方法误差;仪器误差; 试剂误差;主观误差 随机误差 偶然和意外的因素 总是存在 环境的变化因素 主观的变化因素等
即:每一份试样的称量至少为0.2g。
2)量器误差
滴定管读数误差:± 0. 01ml,滴定一份试样读数误差
± 0. 02mL, 若要求相对误差 ±0.1%,则每一份试样体积量至少 为±20 mL。
(3)消除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检验 空白试验 校正仪器
方法校正
1)系统误差的检验——对照实验
根据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为了减小随机误差,定量分析时 应该多做几次平行测定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这样正负
随机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平均值
比任何一次测量值都更接近真值。
①在总体平均值μ 附近,测量值x所对应的y值都比较大,当
x=μ 时,y值最大,这说明大部分的测量值集中在μ 附近,即
随机误差小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高。
② x偏离μ 越远,y值就越小,说明大误差出现概率很小。 ③正态分布曲线以x=μ 的直线为轴,呈对称分布,说明正误 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随机误差在某些区间出现的概率
绝对偏差d: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d=xi- x 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只能衡量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 离程度,其值有正有负,若将一组平行测定值的偏差相加, 其代数和应为零,因此不能用来表示一组测定值的精密度。 相对偏差dr:绝对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xi x dr 100% x
1.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的高低常以误差的大小来衡量。
误差: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误差越小,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
反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越低。
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一般说来,真值是未知的,在分析化学中,常将以下的值 当作真值来处理: (1)理论真值:如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分析结 果偏高、负值表示分析结果偏低。误差计算参见例1。
可见,一般情况下,用相对误差来表示或比较各种情况下
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确切。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一个样品进行多次
重复测定(称为平行测定),获得一组测量值x1、x2、…、xn,
该样品的测定结果一般用各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x 来表示,此时 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可分别按下式计算:
2. 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测定值受各种因素随机变动引起的, 非单向性。 测量次数足够多时,服从统计规律。

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
机会相等,即绝对值相近而符号相 反的误差是以同等的机会出现。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高,而大误差出 现的概率小。
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测定次数越多其平均值越接 近真实值,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比较见下页
s

i 1
n
( xi x ) 2 n 1
式中(n-1)称为自由度,表示在n次平行测定中,只
有(n-1)个独立可变的偏差,因为n个测定值的绝对偏差 之和等于零,所以只要知道(n-1)个测定值的偏差,就 可以确定第n个测定值的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标准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s RSD 100% x
随机误差μ出现的区间 (以σ为单位) (-1,+1) (-2,+2) (-3,+3) 测量值x出现的区间
(μ-1σ, μ+1σ) (μ-2σ, μ+2σ) (μ-3σ, μ+3σ)
概 率p
68.3% 95.5% 99.7%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多次重复测定中的个别数据 的误差的绝对值大于3σ,则这个极端值可以舍去。
相对标准偏差也称变异系数。 标准偏差通过平方运算,能将较大的偏差更显著地表现出来, 因此标准偏差能更好地反映一组测定值的精密度。参见例3。
(4)极差
一般分析工作中,平行测定次数不多,偏差也可以用极差
或称全距R来表示,它是一组测量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xmax-xmin 相对极差Rr:
R R r 100% x
0.501.00 0.025
1.002.00 0.035
2.003.00 0.045
3.004.00 0.050
> 4.00 0.060
公差 0.015 ( ± %)
例行分析一般测两次,若2次平行测定之差在2倍公差范 围之内,取平均值报出结果;否则称为“超差”,必须重做。
例如,水泥中SiO2的测定。标准规定同一实验室内公差 ( 允许误差 ) 为±0.20% ,如果两次平行测定测得的数据分别 为 21.14% 及 21.58% ,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值为 0.44% ,超过双
相关案例 食用醋总酸度的测定,每个人平行测定3次,统计测定结果。 结论: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要求测定结果必须
有一定的准确度,以满足生产和科研需要。
分析测试:多次平行测定
结果计算 结果评价:准确度、精密度
定量分析的任务
找出误差产生原因,设法减免误差。
一、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用极差表示偏差,简单直观,便于计算,不足之处是没有
利用全部测量数据。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A B C D
36.00% 36.50% 37.00% 37.50%
——精密度低,准确度低 ——精密度高,准确度低 ——精密度高,准确度高
——精密度低,表观准确度高, 但不可靠
38.00%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 l im xi n n
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μ 即为真值xT。
(2)总体标准偏差 各次测量值对总体平均值μ 的偏离 用总体标准偏差σ 表示:


i 1
n
( xi ) 2 n
总体:在统计学中,将所研究对象的某特征值的全体称为总体
(或母体)。
样本: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组测定值称为样本(或子样)。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含测定值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2)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是各次测定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用
d
表示:
d i 1
x x d
i
n
n
i
n
i 1 n
取绝对值后避免了正负偏差相互抵消,可用以表示一组 测定值的精密度。 相对平均偏差 d r :平均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d d r 100% x
(3)标准偏差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时,常使用标准偏差和相对 标准偏差来表示一组平行测定值的精密度。标准偏差又称均 方根偏差。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标准偏差s的表达式为:
统计处理,以便合理地表达分析结果,并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和准确程度做出判断。
一、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定量分析一般是通过对一个总体中少量样本的测定,来对 总体做出评价,即通过几次平行测定的样本平均值x 来估计总体 平均值μ存在的范围,并给出这种估计的可靠性。
1.总体平均值和总体标准偏差
(1)总体平均值
前面的讨论中涉及平均值和偏差等概念都是针对少量样本 而言的,当测量次数n为无限多时,所得的平均值称为总体平 均值μ ,即: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计算分析结果的误差、偏差。
•能够分析定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提出减免方法。 •能正确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能正确判断并取舍测量数据中的可疑值。 •能够正确记录测量数据、正确计算和保留分析结果的有效
数字,正确表达分析结果。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3)校准仪器 天平、容量仪器,在准确度要求高的分析中需要校正。
4)方法校正
例如重量法测Si,沉淀完硅酸后用比色法测定滤液中残留的硅。
(4)减小随机误差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以减小随机误差。 一般平行测定3~5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