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策研究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策研究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机自12-1 王辉221212442014年6月30日收入分配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姓名:王辉学号:22121244 班级:机械12-1班得分摘要:“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出自《论语》孔子,其现代语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也是代表中国传统关于“有国有家者”关于治国基本的思想。

中华民族一直是温良的民族,得顺且安的民族。

这句话通俗的来讲,就是大家都穷,没有攀比性,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笔者以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为切入点,层层划拨,究其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种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消费需求;改革一、成因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在这一政策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阶层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贫富和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第一,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

由于农村知识水平低下,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农会之类的组织,国内价格形成惯例中,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缺乏知情、监督和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一般是被动接受着已经制定的不利于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下讨价还价,造成农村收入低。

此外农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中,各级的经销商也获得非常高的利润,使农民应当得到的利益被不合理分割。

第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

2.灰色和黑色收入的存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阶段,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和新旧体制的摩擦,难免出现法制真空。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相当一部分人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或进行非法操作牟取利益,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督与控制,导致了少部分党政官员、国有企业领导利用权利寻租,进而导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当中也存在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市场经济的局限和不完善市场经济带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第一,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初期(投入期)主要是投入,特别是厂房设备等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会增加内需;后期(回报期)则主要是积累和产出且固定资产投入少,企业利润上升,使贫富差距加大,抑制需求。

第二,商品(服务)在市场上能够流通不代表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和有贡献的,如毒品就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另外有些医生为了能够多开处方和获得动手术依据,采取欺骗病人的方式,不仅对就医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直接损害就医者的身心健康。

虽然法律对于毒品有规定,但是有些商品则是介于对有益和有害之间的,但是仍然能够在市场上流通。

第三,市场经济中,由于有实力、有长期行业经验的企业造就的优势和形成的排除异己的壁垒,无法达到完美的自由竞争,使这些企业介于垄断和完美自由竞争之间,因而垄断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这一利润会加强他们的盈利能力,形成“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是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的,经济学界用它提醒决策者,要避免贫富差别过大。

此术语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4.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造成“马太效应”,加剧着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

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

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5.可利用资源和条件的差距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的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及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别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效益的获得是以对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

按劳分配与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意味着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的因素是要排除在外的,但我国对于资源的税收还是很狭隘和不全面的。

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

二、如何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1.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

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二元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

而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就是要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能够吸收农业部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

同时,当农业中过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使农业通过实现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农业乡村部门经济和城市部门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工农劳动力边际产值间的差距,最终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我国的户籍机制,消除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之间的等级差距和流动限制,从而消除城乡居民的歧视性待遇,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加快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移,缩小地区差距。

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我国不平等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必不可少。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最主要的就是要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一般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比较大,而中西部发展比较落后,这些地方主要还是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除了一些省会城市外,几乎没有发展。

目前要缩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首先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移,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中西部,缩小中西部同东部之间投资生产力方面的差距,促使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升东部地区本身的产业结构。

最后,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投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人均教育程度,以提高中西部人力资本水平。

3.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

建立反垄断法律法规,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改革以来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因此,要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经济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是唯一的措施。

由于垄断有时可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构,所以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业或部门垄断,国外大都制定了反垄断法。

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垄断行业都是一些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的、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和行业,比如金融中银行和保险、铁路、邮电和电讯、水电部门。

针对我国的国情,要从根本上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首先就是要进行彻底的经济体制改革,除了那些有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部门或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特点的部门外,其他的部门都应该放开行政垄断,让市场机制来主导其发展,这样才可以避免这些垄断部门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制定并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也是打破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健全,虽然已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它还远不是一部《反垄断法》,它针对的是企业,并没有将政府本身的垄断行为纳入反垄断的范围。

4.普及教育水平,加大义务教育投资。

防止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其另一主要原因来自于个人教育人力资本的不平等。

随着改革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于既定的教育人力资本分布而言,由于教育人力资本的不同获得不同劳动获得不平等的收入水平,这是市场机制按照边际生产力配置资源的结构,它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要求,也符合我国按要素分配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但现在的问题是,第一,如果承认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那么,教育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本身是否合理?第二,既定教育人力资本的分布是否存在某种机制,使得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同教育人力资本的回报率的差距扩大,从而使得我国源于教育不平等的收入不平等逐渐扩大?第三,是否存在某种机制,使得教育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在逐渐扩大?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缩小教育分布的不平等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是降低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现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教育回报率正迅速提高,并且,我国的教育回报率随教育程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高中及以上教育者的教育收益率平均比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高,我国不同教育年的回报率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教育收益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1]杨刚,熊悍红,唐建兵.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当代经济,20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10),55-56[3]贾芬阁.试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04),153-154[4]谭伟著,《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