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a.各组分之间的形成关系如图:b.各组分之间的成分关系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于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3.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6、(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2、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K+外流(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Na+内流(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与膜内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①类型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2)神经冲动的传递①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②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④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⑤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人体主要的激素的名称、作用及产生部位见课本P254、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反馈调节(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6、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7、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单细胞动物和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但是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2、特点比较:3、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恒定的调节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热量的散出:①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②另外还有呼气、排尿、排便等。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体温调节有双重机制。
体温调节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机制:产热量=散热量(2)水平衡调节受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和由下丘脑合成通过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的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并贮存于垂体后叶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双重调节。
四、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非特疫性免疫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发挥作用。
5、抗原与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6 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a 、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 、B 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 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 、浆细胞来自于B 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淋巴因子)抗原−→−吞噬细胞−→−T 效应T 8、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免疫过强过敏反应 :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 b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的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相关实验和结论(1)达尔文实验:胚芽鞘生长弯曲与胚芽鞘尖端的相关性研究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说明植物向光性与尖端有关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以下部位+单侧光→向光生长。
说明植物的感光部位在尖端(2)詹森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块+单侧光→弯曲;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2、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背光侧快,向光侧慢)从而造成向光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