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病因及临床修复处理体会
目的分析牙周病病发因素,为临床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40例在我院科室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回顾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口腔科治疗牙周病情况,总结牙周病诱发的主要因素。
针对牙周病患者实施临床修复处理术,按照口腔科室手术标准执行操作。
手术结束后30d,对患者实施回访调查,判断修复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情况,确定临床修复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临床初步观察牙周病的症状比较复杂,主要集中为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牙槽骨吸收、高度异常;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经过临床修复手术处理之后,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控制(P<0.01)。
结论修复手术是治疗牙周病的主要方式,临床需积极推广此方法。
标签:牙周病;病发因素;修复手术;体会
牙齿是保持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组织,并且对日常饮食及生活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改善良好的生活水平。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牙齿健康保护缺少了足够的认识,造成牙周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大大降低了牙齿组织的功能状态。
目前,临床对牙周病治疗主要采用修复手术,根据患者牙周病状态拟定手术修复方案,从而实现了牙组织症状的有效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40例在我院科室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回顾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口腔科治疗牙周病情况,总结牙周病诱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临床资料,40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
2.3)岁,病程时间1~12个月;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40±
3.0)岁,病程时间6~12个月;女10例,平均年龄(36±
4.6)岁,病程时间1~6个月。
入院就诊期间,初步观察牙周患者症状表现为疼痛、牙组织出血,部分患者有牙肿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为牙周病。
1.2方法
1.2.1检查本次40例进行详细检查,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此次检查方式包括:血液常规检查、X线摄片检查、分泌物及组织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检查。
根据临床检查结果,详细分析牙周病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2.2治疗针对牙周病患者实施临床修复处理术,按照口腔科室手术标准执行操作。
为了避免手术期间发生感染,整个治疗阶段坚持无菌操作,对手术儀器进行消毒处理后使用。
牙组织修复术严格按照科室手术标准进行。
1.2.3手术结束后30d,对患者实施回访调查,判断修复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情况,确定临床修复术的治疗效果。
结合祖国医学对牙科手术治疗效果界定的
疗效标准,本次将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4个级别,具体判断标准:①治愈:牙龈发炎、出血;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牙齿脱落;等症状全部消除;②显效:以上症状基本消除,恢复70%~80%;③有效:以上症状明显消除,恢复60%~70%;④无效:以上症状不变。
2结果
2.1病因统计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总结40例牙周病的主要病发因素,可分为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两种情况,这些都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原有。
统计显示,牙周病病发因素的具体情况:①局部因素:菌斑、牙石、创伤性咬合;②全身因素:免疫下降、药物滥用、饮食不当。
针对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实施综合分析,有助于提升牙周病手术修复治疗的准确性。
2.2治疗效果临床初步观察牙周病的症状比较复杂,主要集中为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牙槽骨吸收、高度异常;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经过临床修复手术处理之后,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控制(P<0.01),见表1。
从表1分析,本次40例患者治愈24例,显效14例,有效2例,牙组织修复术总有效率达95%,充分说明了手术修复对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病的早期症状不易引起重视,造成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炎症反复发作,不仅损害口腔咀嚼系统的功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1-3]。
3.1病发因素
3.1.1局部因素
3.1.1.1菌斑是指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
现已公认,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3.1.1.2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
牙石又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
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
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
龈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邻面和舌面较多。
3.1.1.3创伤性咬合咬合时若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超越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称为创伤性咬合。
创伤性咬合包括咬合时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夜间磨牙等。
3.1.2全身因素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发展中属于促进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变牙周组织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于患病,并可促进龈炎和牙周炎
的发展。
全身因素包括有:内分泌失调、饮食和营养方面、血液病与牙周组织的关系极为密切、血友病可发生牙龈自发性出血等。
3.2牙周病修复治疗
3.2.1调牙合通过调磨患牙的牙尖或者嵴,改善牙体外形,消除其与对颌牙之间的早接触和牙合干扰,从而消除创伤性受力,建立上下颌牙之间功能性的接触关系,恢复对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刺激,以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
3.2.2正畸治疗是牙周炎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复位松动移位牙,改变牙长轴及其受力方向,消除创伤性咬合力,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和愈合。
正畸治疗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牙组织结构的状态,提出切实可行的症状处理方案。
3.2.3牙周夹板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牙周夹板来固定松动牙齿,分散牙合力,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它将多个松动牙连接在一起,或将松动牙固定在健康牙上,使之成为新的咀嚼单位。
按照使用时间的长短,牙周夹板可以分为暂时性夹板和恒久性夹板,恒久性夹板又包括:固定恒久式夹板、可摘恒久式夹板、固定可摘联合式夹板(套筒冠)等。
4结论
牙周病不仅破坏了牙组织功能的正常性,同时也影响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日常生活及工作水平。
鉴于临床修复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牙周病患者实施修复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修复手术是治疗牙周病的主要方式,临床需积极推广此方法。
本次对40例病发因素分析发现,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原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可行性的治疗方式。
经过修复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5%,充分说明了牙周病修复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子娴,汲平.恒久性牙周夹板和缩短牙弓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9(05).
[2]王少萍,杨敏,朱燕萍,孙璞胤.金属烤瓷联冠在慢性牙周病修复治疗中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03).
[3]陈有旺,游小娟.套筒冠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治疗后的疗效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8(01).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