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周病的病因及起预防

牙周病的病因及起预防

2. 牙间清洁器 (1) 牙线
材料:棉、麻、丝、尼龙或涤纶线。
使用方法:
(2)牙签
用于牙龈退缩或牙周治疗后牙间 隙大时,清洁邻面和根分叉区。
(3) 牙间刷
适用于龈乳头丧失的邻间区,及暴露的根 分叉区和排列不整齐的牙邻面。
(4) 橡胶按摩器 主要作用是按摩牙龈,增强血液循环
和上皮的角化程度,同时还可以去除 邻面的牙菌斑。
(二)菌斑控制的临床评估
O’Leary菌斑控制记录
用菌斑百分率评估。
菌斑百分率 有菌斑牙面总数 100% 受检牙面总数
受检牙面数=受检牙总数×4
菌斑百分率<20%——菌斑基本控制 菌斑百分率<10%——菌斑控制良好 菌斑百分率>20%——加强菌斑控制的措施
(三)控制菌斑的机械性措施 1.刷牙
3. 洁治和根面平整 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
(四)药物方法 1、洗必泰 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G和G 菌 及某些酵母菌有效,能较好地抑制龈上菌斑 和控制龈炎。
用法:局部冲洗、涂搽、含漱。 副作用:染色;轻度刺激性。
2. 甲硝唑
又称灭滴灵,是一种抗厌氧菌药物, 对牙周病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用法:局部冲洗;漱口剂;口服(短期使用)
线杆菌 (Aa)、嗜CO2 噬纤维菌。
3.细菌的致病机制
毒性产物

接 侵



细菌 直接侵入 牙周牙组周织组 织
组 织



接 破

抗原抗体


引发变态反应
酶类 菌菌斑体细表菌面产 物生 质的毒性产物: 细胞毒素 代谢产物
酶类
胶原酶: 由杆菌和宿主的粒性白细胞和单核
细细胞产生。
链激酶: 由链球菌产生。 透明质酸酶: 由溶血性链球菌产生。 硫酸软骨素酶:由类白喉杆菌及齿密螺旋体
部位 龈缘以上
牙周袋内 的牙根面
附着性 龈下菌 斑表面
优势菌
G球菌和丝 状菌
G球菌、丝 状菌、G短 杆菌
G厌氧菌、 螺旋体和有 鞭毛的细菌
致病性
龋病、龈炎、 龈上牙石
根面龋、牙 周炎、龈下 牙石 牙周炎、牙 槽骨吸收
2.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
特异性菌斑学说:
健康龈沟殖居的细菌: G球菌和放线菌属。 牙龈炎: G杆菌。 慢性牙周炎:丝状菌。 快速进展型牙周炎: G不酵解糖的细菌。 青少年牙周炎: G杆菌(65%),伴放线放
4.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
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粒细胞缺乏 HIV感染
牙周病的预防
三级预防

社区牙周保健

病 的
菌斑控制


控制相关
局部因素
提高宿主 抵抗力
机械措施 药物方法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牙周组织受到损害之前防止
致病因素的侵袭,或致病因素已侵袭到牙周组 织,但尚未引起牙周病损之前将其去除。
4 治疗与牙周 病有关的其 它口腔病损
防止 功能障碍 1 治疗牙周 脓肿 2 袋内刮治 和根面平 整
3 牙周手术 治疗
4 牙周固定
5 拔除不能 保留的患 牙
三级预防 康复
修复失牙,改 善美观和功能
四、社区牙周保健
基本急诊保健

一级水平清洁的目的
周 保
二级水平
(用机械和化学方法清除菌斑和牙石)

三级水平
包括一、二级水平,加监督、
筛选与治疗。
四级水平
一、二、三级水平加 复杂牙周治疗
五、菌斑控制
(一)显示菌斑 常见的菌斑显示剂有:
(1)1-2%碱性品红液 (2)2-5%藻红(片) (3)1-2.5%孔雀绿 (4)荧光素钠
使用方法: 液体:涂搽牙面,保留1分钟,然后漱口。 无菌斑处显示剂被冲掉,有菌斑处 被染色。 片剂:将药片放入口中咀嚼1分钟,再用舌 舔到牙的颊舌面,漱口,菌斑就可 被染色。
内容:(1)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达到清除 菌斑和其它致病因子的目的。
(2)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帮助人们掌握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
刷牙、牙线、牙间清洁器。
二、 二级预防 定义: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轻
已发生的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控制其发展。
内容:(1)早期诊断:定期X线检查。 (2)早期治疗:洁治、根面平整或牙周手 术治疗。 (3)去除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2 有效的口 腔卫生措 施
3 定期口腔 检查
4 口腔卫生 训练
3 去除不良 修复体
4 纠正不良 习惯
5 足够的营 养
6 饮食调节 7 健康的生
活条件
5 恢复牙龈 组织的正 常颜色、 形态、韧性
6 平衡咬合
二级预防
早期诊 断治疗
1 定期 X 线 检查
2 促进早期 牙周损害的 治疗、消除 牙周袋
3 促进所有牙 周损害的治疗
3. 替硝唑 与甲硝唑是一类药物,二者具有相同的
抗菌谱但化学结构稍有不同,替硝唑的抗厌 氧菌活性较强,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
牙周病病因及预防
始动因子
牙周病病因
局部促进因子
牙菌斑
牙石 创伤合 食物嵌塞 不良习惯 不良修复体 错合畸形
全身易感因素
内分泌因素 遗传因素 宿主的免疫炎症
一、始动因素——牙菌斑 1.牙菌斑的分类及特点
龈上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菌斑 龈上菌斑
附着性龈 下菌斑
非附着性 龈下菌斑
各类菌斑的主要特性
三、 全身易感因素 1.内分泌因素 2.遗传因素 3.吸烟 4.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
1.内分泌妊因娠素期龈炎 青春期龈炎 糖尿病 其它
2.遗传因素
与牙周病敏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 白细胞介素1(IL-1);免疫球蛋白IgG。
遗传性疾病 掌趾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DOWN综合征。
3.吸烟
局部刺激 促进菌斑和牙石的形成 免疫功能降低
三、三级预防
定义:用各种药物和牙周手术方法最大限度 地治 愈牙周组织病损,防止功能障碍,恢
复口腔功能。
内容:(1)修复失牙和牙槽嵴,改善 美观、恢复功能。
(2)进行口腔健康维护,维持 疗效,预防复发。
牙周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促进健康
1 健康教育
2 启发患者 的主观能 动性
特殊性防护 措施
1 训练控制 菌斑方法
产生。
菌体表面物质
内毒素:是格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一种致
病物质。
其它: 脂磷壁酸、外膜蛋白、纤毛蛋白等。
细胞毒素
白细胞毒素:由伴放线放线杆菌产生的外毒素。
噬中性白细胞因子:
由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产生,能抑制中性白细 胞的趋化和吞失功能。
代谢产物
氨 硫化氢 有机酸 吲哚 毒性胺
二、 局部促进因素
• 牙石 • 食物嵌塞 • 咬合创伤 • 不良习惯 • 不良修复体 • 错颌畸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