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财务管理渠道:货币供给→股票价格→金融资产价值 →财务困难可能性→耐用品支出→总需求
政策总原则
• 逆经济风向行事 • 1、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
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 2、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
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 总之,萧条时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
• 供给管理:管理总供给AS
– 源: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 工具:
• 收入政策:控制工资与物价 • 人力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 经济增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 国际经济政策
–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阶段
• 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前夕:试验时期
– 理论依据:《通论》 – 目标:摆脱危机 – 最成功的例子:罗斯福新政(new deal)
因而造成的失业。包括……
• 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 周期性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
存在于经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阶段。
• 隐蔽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所处的就业状态。其边际生产力为零。
– 影响:对于个人……,对于社会……
流转税:对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征税。按固定比 率从收入中征收。
1、税收: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
• 累退税 • 比例税 • 累进税
2、公债(Public Debts)
• 内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
• 运作: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债权人——
公众;债务人——政府
• 分类:按偿还期限划分
目标之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
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目标之四:平衡国际收支
• 开放经济 • 经常性账户和资本帐户
政策工具
• 需求管理:管理总需求AD
– 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AD不足 – 代表:凯恩斯 – 目标: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 – 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
上加霜。繁荣时期要泼水降温,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
– 原则:央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给量和 利率。
– 操作:
萧条,买进债券 货币投放 M
r AD
债券需求 债券价格
2、再贴现率政策:央行被动地等待
– 释义: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准备金临时不足而向央行 借款,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为再贴现率。
• 1993年~:凯恩斯主义“疑似”复兴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
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 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 平所作的决策。
• 涉及g、t和公债 • 构成:
– 财政支出政策 •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例1: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
• 2、政府转移支付:
–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 ↑→tr↑→DPI↑→C↑→AD↑
•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 案例:(美国)牛奶和牛奶制品行业很大,而且在经济上和政
• 公债的利息支出 • 税收和借债:李嘉图等价
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 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 美国的制度
局限性
• 遇到以下因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 政治因素影响
– 大选、战争时期不能增税减支
• 时滞的影响(Time Lag):使政策收到相反效果
– 1、认识时滞 – 2、行动时滞 – 3、影响时滞
• 2、充分就业:几种状态
自然失业
• 摩擦失业:信息不畅通或者获得信息花费的成本较高,社
会上总有一些人在寻找工作。
• 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劳动者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
寻找更理想的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 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不能适应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 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受季节变动的影响引起的失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经济政策目标 •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资本证券市场 •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 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
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政府为达到 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 四个目标:
失业对社会的影响
• 政府要增加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 • 影响社会稳定 • 使实际GDP减少
充分就业
• 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
加生产
• 消灭了非自愿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 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 自然失业率与NAIRU
目标之二:价格稳定
• 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 价格指数:CPI、PPI、GDP平减指数
• 2、周期平衡预算:“处之泰然”的资本
繁荣,财政盈余 萧条,财政赤字
周期预算平衡
• 3、赤字财政政策:“处之泰然”的表现
– 具体操作:造成财政赤字后,政府委派财政部发行公债,卖给中 央银行;央行支付货币给财政部,财政部用货币进行各项支出, 刺激经济;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公债,调节经济。
– 在美国的演绎
• 三、局限性
银行制度: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
–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 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投资 – 中间业务:代客结算
• 中央银行
– 发行的银行:垄断一国货币发行权 – 银行的银行:同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
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全国结算业务) – 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外国发
• 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 经济萧条时期,AD不足,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松政策),增加g, 减少t,从而AD增大,就业扩大
– 经济繁荣时期,AD旺盛,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紧政策),增加t、 减少g,从而AD下降,通货膨胀消失
• 具体运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松政策 – 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政策
生金融业务、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
• 活期存款:最重要的货币
• 准备金:Reserve
–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现金,以便支付给前来取 款的客户。
• 吸收存款额=准备金+发放贷款额
• 法定准备率rd:Required Reserve Rate
–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 工具自动发生作用,不需政府采取行动
• 功能财政vs周期平衡预算:政策的实施造成了盈余或赤字
的出现,怎么办?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财政政策类型的标准
自动稳定器
• 1、自动变动的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 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 充分就业 – 价格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
• 政策工具:达到目标的手段 • 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目标之一:充分就业
• 1、失业:
– 含义: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 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处的状态。
– 分类: • 自然失业:在经济的动态变动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避免的原
失业对个人的影响
• 自愿失业,带来闲暇享受或者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 非自愿失业,使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 例:不同事件引起的紧张感(美国)
事件 配偶死亡
入狱 失去工作
亲密朋友死亡
紧张程度 100 66 49 47
事件 解雇
学业不良被迫辍 学
孩子离家
工作条件变化
紧张程度 40 37 29 20
3、作用:
- 从BS*判断应实行什么政策:(BS*-BS)>0→(GDP*-GDP)> 0→经济萧条,应实行扩张性政策。 - 从BS*判断已经实行了什么政策:BS*增加→ t增加→实行的是紧缩性
政策
赤字与公债
• 弥补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 政府借债:货币筹资(向中央银行借债)
和债务筹资(向国内公众和外国借债)
松政策
• (1)减税
公司所得税 投资
个人所得税
DPI
消费
AD
流转税 销售 投资
• (2)扩大政府支出
公共工程支出
投资
就业
收入
消费
政府购买支出 AD
AD
转移支付 DPI 消费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 1、功能财政: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
导致财政赤字;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可能 导致预算盈余。但对之要处之泰然,不应为了追求年度财 政收支平衡而妨碍财政政策的正确制订和实行。
例2: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但不是“形象工 程”。
• 转移支付tr: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
出
– 财政收入政策:税收和公债
1、税收: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
财产税:对土地(不动产)和土地上建筑物(动 产)征税,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收。
所得税:对个人薪金、公司利润征税。税率随收 入上升而上升。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
• 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并不能简单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是
扩张型还是紧缩性的标准。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1、含义:在潜在GDP(GDP*)基础上产生的BS,记为BS* 2、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