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颜渊第十二

颜渊第十二

颜渊第十二『12.0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

一旦你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个仁人。

践行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又问:“请问具体的步骤呢?”孔子回答说:“不合周礼的舞蹈不看;不合周礼的话音乐不听;不合周礼的言论不说;不合周礼的行动不做。

”颜渊回答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颜渊讲的仁是对立德者讲的仁,是文化层面的仁。

即“一纲四目”,一纲为“仁”,这叫核心思想;四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具体行动指南。

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孔子看到了周礼的积极作用和积极方面,但是这种积极面虽然被孔子所信奉和推崇,但是时代制约的它发挥不出来作用。

也就是周礼美则美矣,然难切实用,缺乏时代适应性。

『12.0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的时候,处理工作对待上级时,即使是芝麻大的小领导,也要好像要接待贵宾一样,时刻谨谨慎慎;役使老百姓时要像举办祭祀大典一样,严肃认真,不可愚弄百姓;自己不想干的,也别强加给别人;当官有权时不要抱怨,离职下野时也不要抱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仲弓讲的仁是对立功者讲的仁,是政治层面的仁。

包括四个方面,对上级如见大宾,不可懈怠;对待下级百姓,如承大祭,不可愚弄;对待平级,不可推卸责任;对待自己,不可怨怼终日。

『12.0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孔子“仁”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仁人,他讲话可是很慢很稳重的。

”“讲话慢且稳重,这就称得上仁了吗?”“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兑现,这太难了;难道说话还不需要迟钝一些吗?”孔子对司马牛讲的仁,是对修身者讲的仁,是有针对性地对个人讲的。

司马迁记载司马牛此人“多言而燥”,话多不稳重,孔子就告诉他“其言也仞”,即说话要迟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为之难!”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做到这太难了。

轻诺必至寡信,这就是孔子对司马牛的告诫!『12.0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孔子何为君子。

孔子回答他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内心坦荡,没有担忧也没有畏惧。

”司马牛回答说:“不担忧,没畏惧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诸事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好忧惧的呢?”『12.0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忧心忡忡的感叹说:“别人都是弟兄好几个,有事能照应,我却没有!”子夏听到了他的感叹,劝慰他道:“我听咱老师说过‘生死这种事是命中注定,富贵与否是老天爷决定的,这都是你干预不了的,就不要瞎操心了。

’但是,如果一个君子尊重别人不失言失态,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在全天下,他将有很多兄弟姐妹。

一个君子,哪里用担心没有兄弟姊妹呢?”『12.06』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孔子怎么才算是明白人。

孔子说:“面对日渐一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谣言和火烧眉毛时的急迫伤害时都能保持清醒,拥有独立的判断这就是‘明’了。

无论是软磨硬泡还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受局势的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这就可以称得上‘远’了。

”『12.0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兵精粮足,人民相信政府。

”子贡说:“要是实在不得已,从这三条当中去一条,去谁呢?”孔子说:“那就不要军队了。

”:“要是实在不得已,从剩下的两条当中,再去一条,去谁呢?”“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都难逃一死,没有粮食顶多是饿死;而人民不相信政府的话,这个国家根本就无法维系。

”子贡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是“减法”,在众多因素当中,一点一点去除无关的次要的,最后留下的就是本质的核心的。

“信”就是为政的核心。

『12.0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能保持淳朴的本质就行了,何必要学习礼仪变的文绉绉的?”子贡说:“哥们儿,你这话可是说错了,赶着马车也赶不上你的舌头快!合乎礼仪的言谈举止反映着淳朴的本质,淳朴的本质表现在合乎礼仪的言谈举止上。

如果把虎豹的皮上的那些表现虎豹特色的毛都给拔了,那虎豹的皮和狗和羊的皮又有什么区别呢?”君子文理兼顾,既重视内在修养,又注重举止风度。

『12.0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哀公文有若说:“这年收成不好,财政上不够用的,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税一的赋税办法呢?”“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用的,怎么能收十分之一呢?”有若回答说:“老百姓富足了,您还愁不够用的吗?老百姓都面黄肌瘦的,您找谁去收税呢?”倘若哀公是为国用,又逢国家危难,有若这个话不切实际;倘若哀公若为私用,有若便为讽谏。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子张问孔子如何提高道德水平,明辨恩怨是非。

孔子回答说:“把忠诚信实作为核心主线,永远站在真理一边,而不论赞成或反对自己立场的人有多少,这样就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命百岁;讨厌一个人,又恨不得让他下十八层地狱,爱与恨都不能做到持中平衡;有时候想让他长生不老,有时候又想让他立马去死,这就是人生的迷惑。

这样大的观点波动,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是让人以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罢了。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纲要。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个国君。

大臣要像个大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齐景公赞叹说:“说的好啊!如果国君没个国君的样子,大臣没个大臣的样子,父亲没个父亲的样子,儿子没个儿子的样子,及时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中国古代政治的追求,各安其分,享受等级化的利益分配方案。

其实不对,现代应该每一个人享受与其才智和努力相匹配的收入才是良好的制度。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根据原告或被告一方的证词就判决案件,这样干的人只有子路吧。

”子路答应别人今天办的事决不拖到明天。

一解释为子路为人实在真诚,别人都不愿欺骗他,所以告状时都讲实话,子路听一方证词就可以判决了;这个断案法复合传统的贤人政治的观点,但所遭遇的道德风险太大,还是不用为好。

我觉得这是孔子在说子路办事太急躁,没有耐心烦儿。

无宿诺也是在说他急躁,参见“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常把自己当做原告或被告,能体会他们那份焦燥的心情。

因此,我处理案件,一定要使案件得到公平处理。

”这个时候的诉讼,肯定是民事诉讼,民诉最怕处事不公,公平公正才是息诉之法。

『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

孔子说:“工作时不要疲惫懈怠;执行政令要不打折扣,坚决贯彻。

”为政不要懈怠,更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中央的政策执行的变了样。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背叛仁义了。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在看到别人做好事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在看到别人做坏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制止,那至少也不助纣为虐。

小人的做法恰与此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国是。

孔子回答说:“为政纲要就在于正大光明。

你自己带头光明正大地做事,谁还敢偷奸耍滑呢?”『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为老百姓常常落草为寇的事很头疼,问孔子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求那么多的金银珠宝钱粮,不给人民加那么多的赋税,逼得他们没法活下去,你就是鼓励他们去抢劫偷盗,他们也不去啊!”传统政治学一直强调为政者的道德自觉和主观能动性,这种强调,已经是无以复加了,把人性善的东西鼓励到了极点,但是忽略了对人性恶的方面进行制度约束了。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说:“通过杀掉坏人的方式来引导人民走上正途,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来处理政事,何必非用杀戮呢?如果你真想把国家搞好,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老百姓肯定会好过起来。

打个比方,领导人的作风,就好比是风;老百姓的作风就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这话强调了领导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官风引导民风;官风正,民风良;官风歪,民风烂。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一个读书人,怎样才能称之为发达呢?”孔子说:“你说的发达具体指什么?”子张回答说:“那是指做官时很有名望,退隐了也很有名望。

”“你那叫闻名,不叫发达。

真正的达者,道德品质端正,崇尚公平正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脸色,在思想上愿意对别人妥协。

这种人,当官做事,事事处理得体;下台隐居也受人尊敬。

相关主题